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篇一
今天,讀完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感到太多的情感:
首先我覺得《戰爭與和平》超越了我之前看過的所有小說,甚至包括《戰爭與和平》,《紅樓夢》,《三國演義》,《百年孤獨》,《瓦爾登湖》。
這本書的好處在于它的人物塑造、景物描寫、戰爭場景描寫、心理活動描寫、人物對話描寫等。而且每一個段落、句子甚至標點符號都恰到好處,無懈可擊:
這本書的描述非常真實,以幾場真實的戰爭為背景,里面有真實的人物:拿破侖、亞歷山大、庫圖佐夫等。它的真實也體現在每個人物的描寫并不是一出現就完美的,他們都有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比爾一出現就出現在安娜身上。在巴盧夫納家的聚會上,當時在場的“上流社會”的人都鄙視他,他的言行也被人鄙視,這恰恰說明皮埃爾是一個真誠而世俗的人。安德來到公爵身邊欣賞這一點,并主動和這個人交朋友。在比爾突然繼承了父親的巨額財產后,他成為了貝蘇尼伯爵,也是莫斯科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立刻成為了莫斯科整個上流社會的受歡迎的人。所有在莫斯科有女兒的父母都期待著和他的女兒結婚,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受到大家的稱贊。就連他也想知道:似乎他擁有所有的美德。真是諷刺!然而,這是多么現實啊!這與我們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不謀而合!皮埃爾真正的成熟,是在被俘虜后,他的所作所為真正被各行各業的人所接受和喜歡:他的錢包總是空的,因為它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宴會上的女人歡迎他,因為他從不只追求一個人。仆人們很高興皮埃爾回來了,因為他們知道當他在家的時候,尼古拉伯爵不會每天去農場,這讓他更快樂、更和諧,也因為他們可以在節日得到獎勵。孩子和女老師都很高興他回來了,因為沒有人能像皮埃爾一樣帶領他們生活在一起,但他是唯一能在大鋼琴上演奏蘇格蘭舞曲(他的音樂)的人。據他說,他們可以隨著這種音樂跳所有可能的舞蹈。他確實給每個人都帶了禮物;尼科林卡。保羅斯基很高興他回來了,因為皮埃爾叔叔(他這樣稱呼他)是他羨慕和愛慕的對象。客人們歡迎皮埃爾,因為他總能使任何團體活躍起來,團結每個人。
瑪麗亞公爵小姐雖然長得丑,但心地善良,對別人居高臨下。她一直深愛著對自己殘忍甚至精神虐待的父親。她幫助她的同伴芮昂小姐和她的追求者約會;她一直小心翼翼地照顧和教育自己的侄子nikorinka,有了孩子以后,在行為上甚至思想上都不允許她對侄子比自己的孩子差。她的靈魂是如此高貴,就像她的丈夫羅斯托夫對她說的:“人不是因為美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瑪麗亞是最漂亮的女人!我最喜歡這個角色。在我眼里,從里到外,這個人物都是純潔無瑕的。特別是我最喜歡的一幕是瑪麗亞和羅斯托夫的第一次見面:“羅斯托夫立刻把這次見面看作是一次冒險,一個沒有保護而深感悲痛的女孩,獨自遭受了一場粗野的_農民式的橫沖直撞!她給我帶來了多么奇怪的命運。她的臉和表情多么溫柔高貴啊!”
瑪麗亞的育兒日記也受到我的尊重,我也驚嘆于她崇高的道德世界!
娜塔莎,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寫有了很大的飛躍: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深情美麗的女孩,再到對家庭完全奉獻,完全拋棄她所有的——,包括外交、愛好和女人的裝飾等。整部小說中娜塔莎這個人物的變化是正確的。
我很喜歡老伯爵夫人晚年后的描述,但我簡陋的筆無法表達深刻的含義,所以我打算把它全部提取出來供大家欣賞。
當然還有安德萊公爵,小公爵夫人,法希爾公爵,派爾平,索尼婭。每個角色都有血有肉,真的值得大家手書和啟發!
托翁在描寫環境和心理相結合的水平著實讓人嘆為觀止:如羅斯托夫第一次參加戰爭”他對死亡和擔架的恐懼、對太陽和生命的愛惜,寫得太傳神了!安德來公爵第一次“死”:“在他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感謝上帝……”太讓人感動了!
經過一個半月的《戰爭與和平》的閱讀,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啟迪,靈魂上獲得一次深刻的凈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頓文化大餐!對這本書,我真是有些愛不釋手。讀過一遍后,又詳細讀了里面的精彩片斷,并做了部分摘抄,從思想意識中競有些不愿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了!
在此,我希望喜歡讀書的人千萬莫錯過這本好書,不讀《戰爭與和平》,枉稱讀書人!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篇二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書中講的是十九世紀初,歷史在俄羅斯掀起了滔天巨浪;在歐洲所向無敵的拿破倫,開始把他征服的目標指向那里,于是一場殘酷的戰爭爆發了。
這個時代,俄國還在沙皇主政的社會,雖然整個國家并沒有太大的自然災害,可是拿破侖的入侵使得這塊美麗得土地到處布滿戰火。
我讀的這本書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利用這樣的歷史背景些出的最偉大的作品—《戰爭與和平》。這本書全書資料浩大,前后花了托爾斯泰七八年的時間才完成的。故事僅出場人物就有五百多個,并且個個人物性格鮮明;而從血戰、國王會議、貴族生日、葬禮、舞會、狩獵到農民生活等種種場面的描述,則幾乎把十九世紀初俄國的政治、社會事件包羅其中。
這本書拿破侖的戰爭是全書的中心。可是托爾斯泰想寫的并不是戰爭本身,而是戰爭給災民帶來的苦難。
雖然在書里有拿破侖、亞歷山大等許多歷史人物,但他們并不是主人公;那些年輕人如娜塔紗、尼古拉、安德烈等人才是主角。
這些年輕人都還很年輕但他們為祖國挺身而出,在十幾年的戰爭中慢慢成長,成為知識豐富的大人這是書中最令我最感動的。
從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例如寫作時要給人物鮮明的個性和生命把人物寫活。還有寫作要,突出文章中心。最重要的是如果國難當前,要像那些年輕人一樣挺身而出。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篇三
在拜讀完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著作《戰爭與和平》,我覺得列夫·托爾斯泰不僅僅只是一位作家,從書中我仿佛也看到他對軍事、哲學、歷史等也有高度的透徹,對他的喜愛與崇拜使我對這本家喻戶曉的著作有點感想。
小說從1805年奧斯特利茨戰役寫到1821年俄國專制加強潛伏危機的時刻,以法國和俄國之間關系惡化,戰爭一觸即發為主線。但資料并不全是以戰爭為話題。故事的主人公青年公爵安德烈為了心中的信仰投身到“硝煙四起”的戰爭中去,把懷孕的妻子交給父親與妹妹瑪麗亞照顧,在軍中擔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為自我帶來輝煌與榮耀。
而彼埃爾是安德烈留學歸來的好友,身份高貴,由于繼承了伯爵身后的全部遺產,也是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居心叵測的監護人拉金公爵看上了彼埃爾的這一點,便計劃把相貌美麗但品行不端的小姐愛侖嫁給了他。而同一時間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戰敗的安德烈不幸受了重傷,身心也受到重創的他只好靜靜養傷。另一邊的新婚后的彼埃爾,在不久后就發現妻子愛侖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若有若無的曖昧關系,他為了衛護自我的名譽最終與愛侖分居,內心陷入了糾結當中,直到認識了互助會的領導后慢慢開始找到了新的信仰。
在戰場上的安德烈回到家的那一晚,妻子正好產下一名男嬰后逝世,這讓安德烈頓時感到人生已走到盡頭,直到遇到活潑漂亮,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塔莎,可父親的強烈反對,使得安德烈出國和娜塔莎無奈分開一年,娜塔莎最終奈不住寂寞與愛侖的哥哥阿那托爾私奔。后直到1812年的一次戰爭,娜塔看到了將死的安德烈,她向他謝罪并熱誠地照顧他,可安德烈最終還是和死亡一齊走了。彼埃爾化為農夫刺殺拿破侖卻反被俘虜,其妻愛侖在這戰火連連的環境下依舊放蕩行為,最終因誤服墮胎藥而死。幾番奮戰后,俄國最取得勝利。像每個故事完美結局一樣,大家過上了幸福完美的生活。
和平的到來,是用鋪滿鮮血的花朵迎接,戰爭不會永遠,因為正義存在。在這本書中,人間的一切慘劇,各種情欲,人從生下的啼哭嬰兒到白發老人的一生階段,這本書中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曾這樣評價。我喜歡安德烈的單純堅忍,娜塔莎的活潑善良,彼埃爾的溫和并不懦弱……他們都不完美,各有各的人性欲望,但上帝說,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異常喜歡他的芬芳,也許他是被上帝咬得異常多的蘋果,所以,他是被上帝所愛的人。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篇四
無論是《戰爭與和平》,還是《安娜·卡列寧娜》,托爾斯泰一貫秉承他的風格—把筆墨放在生活富有卻內心空洞黑暗的貴族和受盡壓迫的奴隸身上,這應該與他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系,出身貴族的他早已看透所謂上流社會并且能深切體會到下層社會的疾苦,可以說他本人對貴族生活深惡痛絕,所以才寫出了那樣深刻的文字。
《安娜。卡列寧娜》中男主人公伊萬諾維奇青年時善良正直,卻在欲望驅使下占有了卡秋莎,并最終拋棄了其母子。后來的日子他從不曾想起這些年少時的事情,也不曾懺悔,無憂無慮地流連于酒宴舞會,酗酒、追求貴族小姐,紙醉金迷,墮落不堪。直到有一天他作為陪審團審判了自己淪落在風塵之中的初戀情人卡秋莎。然而,由于他的漫不經心,致使這個無辜的女子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他也正是在流放之前去探望她而慢慢厭惡了現有的生活,開始懷疑一切的一切所具有的真正價值。最終,卡秋莎流放,他變賣家產相隨。
西伯利亞的風,寒冷萬分,夾著雪花、走在冰上。遠東的冬天,眼淚也許在流出眼眶前就已經結成了冰。他開始想象自己那從未謀面的孩子,也開始每天如仆人般照顧著妻子,希望博取她的原諒。我想,他在內心深處是愛她的,可是她還是一直拒絕他的求婚,她不希望他的生活因此受到影響,他的名譽土崩瓦解,她只能把愛藏起來,讓初戀的愛人永遠在心中的某個角落靜靜綻放,純真美好。
一路上,他經歷了很多。貴族的心死了,作為平常人的心靈又復活了,靈魂也跟著復活了,人生亦得到救贖。最終的結局亦喜亦悲,卡秋莎找到歸宿,伊萬也開始了新的生活。其實人生就是這樣,永遠沒有十全十美,就像一句西方諺語:“你不是上帝!”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黑暗與沉淪,只有洗凈這些不見光的污垢才能改變一切。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篇五
前十五年俄羅斯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生活畫卷。
名著的主要內容是:在18,法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關系惡化,即將發生戰爭。然而在俄羅斯上層社會,人們的生活依舊恬靜悠閑,社交舞會照常舉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決心干一番事業,就提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向前線出發去了,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奧斯特里,他參加聯軍與法軍的會戰并受傷。斯托夫伯爵家,他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那塔。愛情使他振作起來重新投入生活和事業。俄法戰爭爆發,安德烈奔赴沙場院,在波羅金塔會戰中受重傷。他忽然體會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過程。從那一刻開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靜地走到終點。與安德烈的故事平行發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爾是個熱血沖動、善良真誠的年青人,憑著繼承一筆可觀的遺產,他成了上流社會矚目人物。勢利庫拉金公爵便把放蕩墮落的女兒愛倫嫁給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爾在荒x的'貴族群中屢次受挫。衛戰爭中,彼埃爾組織民團并經受了戰火考驗。后被法軍逮捕。在戰俘營,士兵中的宿命論和不抗惡思想使他深受感動。在俄羅斯人民打擊下,法軍潰敗。彼埃爾被游擊隊救出,返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他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秘密組織,而娜塔莎則成為一個賢妻良母。
這部名著再現了當時史詩般壯闊的社會風貌。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篇六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描寫戰爭的英雄史詩。在這部作品中,表現了在反侵略戰爭中的愛國精神及其歷史作用。關于戰爭與和平,有許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說法。
安德烈公爵想:“云是多么安靜和平靜啊!他們不像我們這里的恐慌、恐懼和混亂!云漫不經心地飄在空中,永遠不必像法國士兵和大炮對掃帚那樣憤怒。為什么我之前沒注意到?我現在看到了,我是多么幸福啊!只有天空是純凈的,沒有虛偽,沒有欺騙,沒有什么可以與之相比。天空中只有寂靜和柔軟。感謝上帝……”
這是他被打趴在地后的感受。這種感覺與他最初的看法大相徑庭。安德烈是一位富有的老公爵的兒子。他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當時他是上流社會的重要人物,他非常熱衷于幫助年輕人進入上流社會,所以安德烈與上流社會的人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他的家庭中,有愛他的父親和妹妹瑪麗亞公主,還有一個不想讓他離開去參軍的妻子。
戰前,他認為自己活著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名利。為了追求別人的尊重,他希望在戰場上成為英雄,從而施展才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要不要放棄親人都無所謂。讓我們考慮一下。這是一個多么無情的想法啊!在他看來,榮譽和地位是他最珍視的東西,也許很多上流社會的'人也會有同樣的想法。
然而,當他被打敗,躺在地上,當他看到藍天白云時,他清醒了,意識到了一切。它安靜、舒適、遙遠。看到這樣的場景后,他的內心是如此的平靜。天空中的云是如此的平靜、安寧、祥和。陸地上沒有殺戮,也沒有血腥味。明白這一切后,他覺得無數人崇拜的英雄拿破侖,也是渺小而無足輕重的,根本比不上曠達的天空。
藍天和浮云從來沒有被安德烈注意過。他看到的是上流社會的虛偽面孔。現在他看到了他一直忽略卻又很純粹的東西,他看到了永恒!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篇七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述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列寧曾說:“《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戰爭既能夠掠奪國土,又能夠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戰爭與和平》使我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完美,和平是最可貴的,當和平的'土地上硝煙裊裊升起時,也就意味著戰爭的開始——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驚恐的神色,人們斷水斷糧,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詞!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國都建立起友誼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潔白無暇的和平鴿,帶著和平的使命飛向四面八方!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篇八
名著是閃閃發光、耀眼奪目的璀璨明珠;名著是境界高遠、令人回味的天籟之音;名著是經久不衰、薪火相傳的歲月經典。而《戰爭與和平》就是這三句話的詮釋。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俄法戰爭的背景下,一個個青年人為了愛情、為了事業、為了祖國而拼搏奮斗的故事。同時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令人回味無窮、嘖嘖稱贊。
愚蠢之徒——羅斯托夫
尼古拉·羅斯托夫本來每年會有一萬盧布的收入,生活也很富足。但由于受了多洛霍夫的迷惑而錯入賭局,僅僅一個半小時后,這位賭徒便輸掉了整整四萬三千盧布。這筆錢對于他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羅斯托夫的遭遇讓我明白:有些事情,走錯了一步,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所以,我們要擦亮眼睛,拒絕誘惑。羅斯托夫的愚蠢令世人唾棄。
勇敢之人——彼埃爾
在波羅金諾會戰中,彼埃爾所在的一個團負責牽制敵人,為掩護其他部隊調整戰略部署爭取時間。突然,一名殺紅了眼的法國士兵揮舞著戰刀向彼埃爾沖了過來。在這生死關頭,彼埃爾奮力反擊。一場殊死搏斗后,彼埃爾勝利了。彼埃爾的事跡讓我明白:在危險與困難面前,只有勇敢能戰勝一切。彼埃爾的勇敢令世人欽佩。
頑強之人——安德烈
安德烈所在的部隊是后備部隊。在一次次的失敗后,死亡和悲傷一直籠罩著這支部隊。突然,一顆流彈在安德烈身旁炸響,他一下子跌倒在地,醫生趕忙過來給他治療。當他醒來的時候,部隊已經走了,而他的傷口也發炎了,但他強打精神,強撐著到達了一個村子。安德烈的頑強讓我明白:我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而不是讓他來支配我們,我們要同命運搏斗。安德烈的頑強令世人折服。
朋友們,快拿起書讀一讀吧,讓我們一起品味其中的哲理,領悟人生的真諦吧!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篇九
高中時,看完了《戰爭與和平》,和一位好友談起書中的人物。他是男生,最愛的人物是娜塔莎。而我,愛的當然是安德烈公爵。
安德烈公爵不可愛。他說。
公爵的確算不上一個可愛的人物。他太完美,太理性,太深刻,太高貴,太冷傲,其實他也根本沒必要成為一個可愛的人物。他甚至不完全是個人,他是思想,是質問,是象征,是托爾斯泰創造出來的一個俄羅斯知識分子的代表。
但這并不妨礙我愛他。愛一個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虛幻的人,常常和現實生活無涉。只表示一種認同,或者,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追求的某種理想人格的影子。
想起這件事,是因為前些天整理書,又看到了《戰爭與和平》,兩部,81年高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版和xx年劉遼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版。都是二十年前的版本了,現在已經很難看得到了吧?只翻看了一下,就進入了當年讀這本書時的沉迷與震撼。很想再讀一遍,又覺得太費時,于是就想到了看電影這個偷懶的辦法。從迅雷上下載了電影,卻是1956年美國赫本、亨利·方達版的,看了。男女主角都很美,養眼。但總覺得電影缺少了點兒什么。于是,又用電驢下載了1968年邦達爾丘克的電影。看看這部196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著名影片。
看前蘇聯電影是相當費時費力的事,我到現在都記得當年上大學時,在大學禮堂里看前蘇聯那些戰爭大片的事,五六個小時的一部電影,看得人肚子都咕咕叫。這部邦達爾丘克的《戰爭與和平》也很長,四集,六個多小時,是上海譯制片廠的經典之作。
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從人物的造型上來說,也許美國版的亨利·方達更帥,赫本的`娜塔莎也夠漂亮,但美國人太愛他們的明星了,給了赫本太多時間,將一部氣勢恢弘的名著改編成了一個愛情故事。這個愛情故事,去掉了太多歷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戰爭場面,讓幾個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發展都沒有了根基,來得有些莫名其妙。這一方面,除了電影時間短,容量有限外,我總覺得,天性樂觀的美國人,在理解那種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羅斯性格方面,恐怕是有些障礙的。
安德烈公爵心靈的發展史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一開始雄心勃勃,注重功名,而且十分理性,甚至認為人不必要為了信仰而戰。但當他奔赴戰場,目睹了死亡之后,奧斯特里齊寧靜、廣闊的天空卻給了他非理性的“天啟”,讓他頓悟般地感覺到了生命的虛無,轉變了思想。后來大橡樹的枯榮給予他的,也是類似的啟示。這一體現安德烈靈魂轉變的重要情節,在邦達爾丘克那里表現的很充分,在美國版里根本沒有。還有娜塔莎,安德烈公爵離開后的一年中,因思念而倍感空虛與無聊,是她被安納托利吸引的重要原因,沒有了這個原因,娜塔莎的私奔就顯得有些突兀。當然,“活潑的生命是不會犯錯誤的”,娜塔莎的純真并沒有因為私奔而變丑。
50年代的亨利·方達、赫本,很年輕,很漂亮,但正象從美國版的電影中看不到俄羅斯廣闊的社會背景一樣,他們的氣質中,也沒有多少俄羅斯韻味。這一點,只要和邦達爾丘克版的安德烈和娜塔莎一比較,就一目了然。當然,也許美國人想拍的,只是一部好看的愛情故事。那就無需比較。
皮埃爾是另一位主人公。他和安德烈性格不同,生活經歷不同,但他和安德烈一樣,對人生和社會有很多思考,所以,看起來如此不同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好朋友。因為他們本質上是相同的。不過皮埃爾更世俗,更生活罷了。
除了主人公,兩部電影人物反差很大的,還有安德烈的父親,老保爾康斯基。這是個很多人都不喜歡的角色。他是個標準的大男子主義者,嚴重看不起女人,認為女人天生不可理喻,孱弱懵懂,沒有思想,能吸引男人的只有外表。他跟安德烈談到麗莎,很有意思:很難對付是不是?沒辦法,女人都這樣……誰叫她那么漂亮呢。這樣的一個人物,在兩部電影里形象相差很大。美國版里,是肥胖的俄羅斯農民形象。而在邦達爾丘克那里,則是戴著一頭時髦假發的瘦削貴族,讓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十八、十九世紀的法國貴族——了解俄羅斯歷史的人,一定會認同這樣的形象。
按說,沒有理由喜歡這樣的人,但很奇怪,我喜歡。原因自己也不明白。此外,我覺得安德烈從某種程度上說,和他父親很象。
喜歡的人物,還有庫圖佐夫。這個人物,在兩部電影里的形象差不多。表面上,總是一幅渾渾噩噩,昏昏沉沉的樣子。甚至在打仗前,別人都在忙碌著奔跑、偵察,他卻連開軍事會議時都在睡覺。他好象沒有任何行動,但實際上,他對一切,目前的處境,敵我的形勢,甚至未來的可能,都洞若觀火,所以,他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成為了民族英雄。這個人物,倒讓我想起了老子的那句話,大智若愚,大巧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