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色色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视频,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丝袜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 曹劌論戰教案(模板17篇)

最新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 曹劌論戰教案(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2 15:25:11
最新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 曹劌論戰教案(模板17篇)
時間:2023-11-22 15:25:11     小編:文軒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一

1.古今義不同的實詞及“夫”的用法和判斷句式。

2.記敘戰爭的方法及剪裁上詳略恰當的特點。

3.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并聯系實際進行思想教育,培養青少年機智沉著的品質。

學習重點:目標1

學習難點:目標2、3

1、了解《左轉》和寫作背景。

2.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 ) 又何間( )焉 鄙( ) 弗( )敢專也 小惠未遍(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與之乘( )轍( ) 軾( ) 旗靡( )

3.詞語解釋:

未能遠謀( ) 忠之屬也( )

公問其故( ) 一鼓作氣( )

4.句子翻譯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5.曹劌認為作戰的根本是什么?

6.在齊軍敗走之時,曹劌為什么反對馬上乘勝追擊?

7、你認為長勺之戰,弱魯戰勝強齊的原因有哪些?

1.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

2、分析課文

(1)“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

(2)曹劌的身份怎樣?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5)“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8)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9)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第2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

(2)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4)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3、分析曹劌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品讀課文,鑒賞《左傳》的藝術特色

1.關于人物塑造

(1)曹劌: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了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了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了他過人的謀略。

(2)魯莊公:課文集中表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他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曹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意見;魯莊公作戰用曹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了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魯莊公戰后問曹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了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2.關于比照映襯

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比中,突出他的深謀遠慮。

3.關于詳略

哪些詳寫?哪些略寫?為什么?

課題的中心是“論戰”,文中緊扣“論戰”來寫。曹劌論戰前的政治準備和作戰中的戰術以及總結勝利原因詳寫。從這些言論中表現了他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詳寫。對無助于表現曹劌性格的事,如戰爭的起因、雙方實力、戰斗場面和戰后處理一概不寫。而一些與“論戰”有關的事,也只是一筆帶過,使文章能銜接就可以了。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二

(一)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三)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2課時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并標記讀音。

2.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讀懂意,了解一些詞語的句中義,并能夠了解文章大意。

導入新課: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記敘過曹劌的故事。曹劌即曹沫。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腹?,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與之。”于是桓公乃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于魯。

(出示文言,教師講述故事大意)

曹劌,不但勇力過人,而且智慧亦有過人之處。

1.教師范讀課文。

活動策略:

朗讀時語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內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于學生理解課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誦讀要求與策略:

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其他學生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1.學生端坐,師生齊聲朗讀。

2.請學生認讀下列詞語。

曹劌 又何間焉 小信未孚 下視其轍 望其旗靡

1.請學生自讀第1段,結合注釋,翻譯句子,了解大意。

學生活動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譯。要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對方朗讀、翻譯中的失誤與不足。

2.明確段中重要詞語的解釋。

齊師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稱“春秋無義戰”,這是對統治者而言的,追究這場戰爭的起因,魯莊公也是不光彩的;但當齊國大軍壓境,就魯國人民而言,奮起抵抗,反侵略的愛國意義就非常清楚了。

曹劌請見:請,請求,動詞。見,拜見,動詞。

肉食者:周代禮制規定,天子食用牛;諸侯平時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時食用豬、犬,朔日才能食用羊。這是當時生產力低下的必然結果。

孟子說“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見當時,一般庶人很難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職的人,當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當于孤陋寡聞,這里指目光短淺。

何以戰:即“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介詞,憑,用,靠。

犧牲玉帛:這是四種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詞。牲,指牛、羊、豬。犧,指純色的牛、羊、豬。帛,指絲織品。

神弗福也:福,賜福,保佑,動詞。

忠之屬也:這是忠于職守的一類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與敵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對話的層次并背誦。

學生活動策略:

可以利用對話的形式,兩個學生為一組,逐層練習背誦。

先試背,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曹劌論戰》教案》,

再齊背,還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4.小結第1段。

運用對話的方法,圍繞著“遠謀”這條貫穿全文的線索組材。曹劌的“遠謀”表現在,他使魯莊公明白,戰爭的決勝條件是民心的向背。

1.熟讀課文。

2.背默第1段,熟記詞語的含義及特殊用法。

1.請學生提問并回答重點語句的含義。

2.背誦第1段。

齊讀第2、3段。

1.請學生自讀第2、3段,結合注釋,翻譯句子。

2.請學生明確字、詞語的含義。

公與之乘:乘,乘一輛戰車。

春秋時期,戰車是方形的,大約寬3米,駕上馬以后,全長也有3米左右,就是說一輛戰車大約占9平方米的路面。

車上有三個乘員。指揮戰車的指揮人員(主帥或將),一個是右,也叫戎右,即車右,是保護指揮人員的;一個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馬駕車的人。

每輛戰車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帥和各級將領的戰車上,插旗安鼓。主帥車上插旗兩面,一般將領車上只插一面,用以標志主將和各級將領所在的位置。鼓是銅制的,主帥擊鼓,發出攻擊的命令,各級將領聞聲擊響各自車上的鼓。在戰鼓齊鳴的號令下,所有戰車一起沖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沖上去。

公將鼓之:鼓,擊鼓,動詞。

齊人三鼓:三鼓,擊了三次鼓,文言中數詞與名詞直接連用,翻譯時要將量詞補充出來。

3.探討、交流第2、3段的內容要點。

教師輔助策略:

同桌為一組,交流意見并將文中內容進行概括。

4.齊讀第2、3段。

5.背誦第2、3段。(出示背誦提示)

學生活動策略:

按照戰斗的進程先試背,再齊背,然后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長勺之戰中表現了他的戰略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爭勝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擁護,戰斗中要抓準戰機,在“彼竭我盈”時反攻,在“轍亂”“旗靡”時追擊。這就是曹劌的戰術,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的取勝之道。

但是,為什么作者要在戰前寫“其鄉人”對他的勸阻?

學生活動要求:

沉思默想,調動積累,學生間相互提示、補充、豐富。

學生活動要求:

能夠概括本文主要內容,理清每一段的層次。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教師輔助策略: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及時評價。

背默3、4兩段。

曹劌論戰

伐……戰前,民心向背

戰……戰中,抓準戰機

克……戰后,有勇有謀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三

1. 知識目標: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

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情感目標

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等;

品析“論戰”內容;領會課文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您能介紹一下嗎?今天我們就來走近一場在史書熠熠生輝的戰役——齊魯長勺之戰,走進一位因這場戰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劌,共同學習《曹劌論戰》。

1、《曹劌論戰》選自《 》又稱《 》或《 》, 家經典之一。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 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 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曹劌( ) 間( )焉 肉食者鄙( )

玉帛( ) 夫( )戰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望其旗靡( ) 公與之乘( )

1、朗讀課文,注意把握朗讀的浯調: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從也。 (讀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讀出肯定的意味)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語氣)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說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2、積累實詞:

第一段

(1)齊師( )伐( )我 (2)公將( )戰( )

(3)肉食者( )謀( )之 (4)又何間( )焉

(5)肉食者鄙( )(6)何以( )戰

(7)衣食所安( )(8)弗( )敢專( ) (9)小惠未徧( )(10) 小大之獄( )

第二段

(1)公與之乘( )(2)戰于( )長勺

(3)公將鼓( )之 (4)敗績( )

(5)公將馳( )之(6)其轍( )

第三段

(1)既克( )(2)公問其故( )(3)一鼓作( )氣

(4)再而衰( )(5)三而竭( ) (6)彼竭我盈( )

(7)難測( )也(8)懼有伏( )焉(9)望其旗靡( )

3、理清線索: 提示: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

4、本文可分幾部分?簡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

(一)學習第一段:

1、“十年春,齊師伐我” 魯莊公的態度怎樣?說明什么?

2、曹劌請見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中我們看出他們對戰爭取勝的根本條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話可以直接體現他的這一認識?你贊同他的看法嗎?為什么?

5、本段末句“戰則請從”表明了什么?

(二)學習第二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

2.作戰地點選在哪里?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三)學習第三段:

魯國獲勝后,“公問其故” 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1.中心思想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3.寫作特點

1、 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與信”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2、 魯國此次取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曹劌的遠謀?

4、 曹劌認為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是什么?(“忠之屬也”的實質是什么?)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四

(一)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三)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并標記讀音。

2、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讀懂意,了解一些詞語的句中義,并能夠了解文章大意。

導入新課: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記敘過曹劌的故事。曹劌即曹沫。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腹c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腹?,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與之?!庇谑腔腹烁铘斍值?,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于魯。

(出示文言,教師講述故事大意)。

曹劌,不但勇力過人,而且智慧亦有過人之處。

(二)誦讀活動。

1、教師范讀課文。

活動策略:

朗讀時語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內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于學生理解課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誦讀要求與策略:

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其他學生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三)讀文正音。

1、學生端坐,師生齊聲朗讀。

2、請學生認讀下列詞語。

曹劌又何間焉小信未孚下視其轍望其旗靡。

(四)讀文欣賞。

1、請學生自讀第1段,結合注釋,翻譯句子,了解大意。

學生活動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譯。要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對方朗讀、翻譯中的失誤與不足。

2、明確段中重要詞語的解釋。

齊師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稱“春秋無義戰”,這是對統治者而言的,追究這場戰爭的起因,魯莊公也是不光彩的;但當齊國大軍壓境,就魯國人民而言,奮起抵抗,反侵略的愛國意義就非常清楚了。

曹劌請見:請,請求,動詞。見,拜見,動詞。

肉食者:周代禮制規定,天子食用牛;諸侯平時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時食用豬、犬,朔日才能食用羊。這是當時生產力低下的必然結果。

孟子說“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見當時,一般庶人很難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職的人,當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當于孤陋寡聞,這里指目光短淺。

何以戰:即“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介詞,憑,用,靠。

犧牲玉帛:這是四種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詞。牲,指牛、羊、豬。犧,指純色的牛、羊、豬。帛,指絲織品。

神弗福也:福,賜福,保佑,動詞。

忠之屬也:這是忠于職守的一類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與敵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對話的層次并背誦。

學生活動策略:

可以利用對話的形式,兩個學生為一組,逐層練習背誦。先試背,再齊背,還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4、小結第1段。

(五)課堂小結。

運用對話的方法,圍繞著“遠謀”這條貫穿全文的線索組材。曹劌的“遠謀”表現在,他使魯莊公明白,戰爭的決勝條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課后作業。

1、熟讀課文。

2、背默第1段,熟記詞語的含義及特殊用法。

第二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請學生提問并回答重點語句的含義。

2、背誦第1段。

(二)誦讀活動。

齊讀第2、3段。

(三)交流活動。

1、請學生自讀第2、3段,結合注釋,翻譯句子。

2、請學生明確字、詞語的含義。

公與之乘:乘,乘一輛戰車。

春秋時期,戰車是方形的,大約寬3米,駕上馬以后,全長也有3米左右,就是說一輛戰車大約占9平方米的路面。

車上有三個乘員。指揮戰車的指揮人員(主帥或將),一個是右,也叫戎右,即車右,是保護指揮人員的;一個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馬駕車的人。

每輛戰車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帥和各級將領的戰車上,插旗安鼓。主帥車上插旗兩面,一般將領車上只插一面,用以標志主將和各級將領所在的位置。鼓是銅制的,主帥擊鼓,發出攻擊的命令,各級將領聞聲擊響各自車上的鼓。在戰鼓齊鳴的號令下,所有戰車一起沖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沖上去。

公將鼓之:鼓,擊鼓,動詞。

齊人三鼓:三鼓,擊了三次鼓,文言中數詞與名詞直接連用,翻譯時要將量詞補充出來。

3、探討、交流第2、3段的內容要點。

教師輔助策略:

同桌為一組,交流意見并將文中內容進行概括。

4、齊讀第2、3段。

5、背誦第2、3段。(出示背誦提示)。

學生活動策略:

按照戰斗的進程先試背,再齊背,然后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華。

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長勺之戰中表現了他的戰略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爭勝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擁護,戰斗中要抓準戰機,在“彼竭我盈”時反攻,在“轍亂”“旗靡”時追擊。這就是曹劌的戰術,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的取勝之道。

但是,為什么作者要在戰前寫“其鄉人”對他的勸阻?

學生活動要求:

沉思默想,調動積累,學生間相互提示、補充、豐富。

(五)小結全文。

學生活動要求:

能夠概括本文主要內容,理清每一段的層次。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教師輔助策略: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及時評價。

(六)課后作業。

背默3、4兩段。

板書設計。

伐……戰前,民心向背。

戰……戰中,抓準戰機。

克……戰后,有勇有謀。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五

(一)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三)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2課時。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并標記讀音。

2、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讀懂意,了解一些詞語的句中義,并能夠了解文章大意。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記敘過曹劌的故事。曹劌即曹沫。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腹?,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與之。”于是桓公乃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于魯。

(出示文言,教師講述故事大意)。

曹劌,不但勇力過人,而且智慧亦有過人之處。

1、教師范讀課文。

朗讀時語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內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于學生理解課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其他學生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1、學生端坐,師生齊聲朗讀。

2、請學生認讀下列詞語。

曹劌又何間焉小信未孚下視其轍望其旗靡。

學生活動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譯。要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對方朗讀、翻譯中的失誤與不足。

齊師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稱“春秋無義戰”,這是對統治者而言的,追究這場戰爭的起因,魯莊公也是不光彩的;但當齊國大軍壓境,就魯國人民而言,奮起抵抗,反侵略的愛國意義就非常清楚了。

曹劌請見:請,請求,動詞。見,拜見,動詞。

肉食者:周代禮制規定,天子食用牛;諸侯平時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時食用豬、犬,朔日才能食用羊。這是當時生產力低下的必然結果。

孟子說“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見當時,一般庶人很難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職的人,當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當于孤陋寡聞,這里指目光短淺。

何以戰:即“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介詞,憑,用,靠。

犧牲玉帛:這是四種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詞。牲,指牛、羊、豬。犧,指純色的牛、羊、豬。帛,指絲織品。

神弗福也:福,賜福,保佑,動詞。

忠之屬也:這是忠于職守的一類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與敵人打一仗。

學生活動策略:

可以利用對話的形式,兩個學生為一組,逐層練習背誦。

先試背,

再齊背,還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運用對話的方法,圍繞著“遠謀”這條貫穿全文的線索組材。曹劌的“遠謀”表現在,他使魯莊公明白,戰爭的決勝條件是民心的向背。

1、熟讀課文。

2、背默第1段,熟記詞語的含義及特殊用法。

1、請學生提問并回答重點語句的含義。

2、背誦第1段。

齊讀第2、3段。

1、請學生自讀第2、3段,結合注釋,翻譯句子。

2、請學生明確字、詞語的含義。

公與之乘:乘,乘一輛戰車。

春秋時期,戰車是方形的,大約寬3米,駕上馬以后,全長也有3米左右,就是說一輛戰車大約占9平方米的路面。

車上有三個乘員。指揮戰車的指揮人員(主帥或將),一個是右,也叫戎右,即車右,是保護指揮人員的;一個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馬駕車的人。

每輛戰車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帥和各級將領的戰車上,插旗安鼓。主帥車上插旗兩面,一般將領車上只插一面,用以標志主將和各級將領所在的位置。鼓是銅制的,主帥擊鼓,發出攻擊的命令,各級將領聞聲擊響各自車上的'鼓。在戰鼓齊鳴的號令下,所有戰車一起沖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沖上去。

公將鼓之:鼓,擊鼓,動詞。

齊人三鼓:三鼓,擊了三次鼓,文言中數詞與名詞直接連用,翻譯時要將量詞補充出來。

3、探討、交流第2、3段的內容要點。

教師輔助策略:

同桌為一組,交流意見并將文中內容進行概括。

4、齊讀第2、3段。

5、背誦第2、3段。(出示背誦提示)。

學生活動策略:

按照戰斗的進程先試背,再齊背,然后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長勺之戰中表現了他的戰略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爭勝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擁護,戰斗中要抓準戰機,在“彼竭我盈”時反攻,在“轍亂”“旗靡”時追擊。這就是曹劌的戰術,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的取勝之道。

但是,為什么作者要在戰前寫“其鄉人”對他的勸阻?

學生活動要求:

沉思默想,調動積累,學生間相互提示、補充、豐富。

學生活動要求:

能夠概括本文主要內容,理清每一段的層次。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教師輔助策略: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及時評價。

背默3、4兩段。

伐戰前,民心向背。

戰斗中,抓準戰機。

克戰后,有勇有謀。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六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寫作特色。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大意和寫作特色。

(體現教學內容,教學問題設計,時間安排,板書設計,學法指導,作業布置和預習等)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劌(gui4)孚(fu2) 轍(zhe2) 軾(shi4遂(sui4)盈(ying2 ) 靡(mi3) 玉帛(bo2) 鄙(bi3)

2.查字典,對照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左傳》(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魯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記載這一時期(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2.長勺之戰的背景

齊國襄公無道,在位時發生內亂。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他就逃到魯國,公子小白則逃奔到莒。莊公8年(前686年秋,齊國人殺死襄公,立公子無知,莊公9年(前685年〕無知又被人殺死。于是,糾和小白爭著回國。小白設計先到,做了國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國要殺公子糾,在乾…qian2時(地名)打敗魯軍,并再次威脅魯國,要求魯國殺公子糾。糾被殺后,齊軍就出動,在長勺與魯軍會戰。當時齊強魯弱,但最終魯軍勝利,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語音,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流暢,有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二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十年春】魯莊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時間,不必強記年號,也不必換算成公元紀年)

【伐】攻打?!疚摇俊蹲髠鳌肥歉鶕斒穼懙模苑Q魯國為“我”?!菊垼菡埱??!疽姟拷右?。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祿的人。【間】jian4,參與。

【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介詞,憑,靠。

【安】有“養生”的意思。 【弗】不。 【專】獨自專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用人。人,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對】指臣對君說話。 【偏 同“遍”,遍及。

【犧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豬、牛、羊等祭品。帛,絲織品。

【加】虛夸,這里是說以少報多。 【信】信實,意思是對神說實話。

【孚】為人所信服。 【福】動詞,賜福,保佑。

【獄】案件。 【雖】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 【情】實情。

【忠之屬也】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人 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屬,類。

【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請】請讓我【從】跟隨,跟從。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乘】乘坐一輛戰車。

【長勺】魯國地名。

【鼓】動詞,擊鼓進軍。

【敗績】大敗。

【馳】驅車(追趕)。

【轍】車輪滾過地面所留下的痕跡。

【拭】古代車子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趕,這里有追擊的意思。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既克】已經戰勝。既,副詞。

【故】原因,緣故。

【夫】句首發語詞,表示議論或說明,沒有實在意義。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測】推測,估計。

【伏】埋伏。

【靡】倒下。

5.請學生全文翻譯。

6.朗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1.古今詞語

伐:古義:討伐,攻打; 今義:砍伐

間:古義:參與 ; 今義:中間

鄙:古義:鄙陋,目光短淺;今義:卑鄙

犧牲:古義:指豬、牛、羊等祭品;今義:為了正義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

加:古義:虛夸,以少報多;今義:增加

信:古義:信實,誠實; 今義:書信

獄:古義:案件; 今義:監獄

雖: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再:古義:第二次 今義:表示事情或行為重復

忠:古義:盡力做的本分的事;今義:忠誠

2.詞性活用

福:名詞用為動詞 賜福 神弗福也

鼓:名詞用為動詞 擊鼓進軍 公將鼓之

3.通假字

編: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詞多義

請:1。請求 曹劌請見;2。請讓我 戰則請從

從:1。跟隨 戰則請從;2。服從 民弗從也

故:1。緣故、原因 公問其故;2。所以 故克之

5.虛詞

以:1。憑 何以戰;2。把 必以分人

之:1。代詞 指這件事 肉食者謀之

2。助詞 的 小大之獄

3。代詞 他,指曹劌 公與之乘

6.句式

1)判斷句: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勇氣的。

2)省略句:再而衰 第二次(擊鼓進軍x土氣)衰弱了。

3)倒裝句:何以戰 憑借什么作戰?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二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七

1.知識目標: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

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情感目標。

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等;

品析“論戰”內容;領會課文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您能介紹一下嗎?今天我們就來走近一場在史書熠熠生輝的戰役——齊魯長勺之戰,走進一位因這場戰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劌,共同學習《曹劌論戰》。

1、《曹劌論戰》選自《》又稱《》或《》,家經典之一。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曹劌()間()焉肉食者鄙()。

玉帛()夫()戰小信未孚()。

小惠未徧()望其旗靡()公與之乘()。

1、朗讀課文,注意把握朗讀的浯調: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讀出肯定的意味)。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語氣)。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說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2、積累實詞:

第一段。

(1)齊師()伐()我(2)公將()戰()。

(3)肉食者()謀()之(4)又何間()焉。

(5)肉食者鄙()(6)何以()戰。

(7)衣食所安()(8)弗()敢專()(9)小惠未徧()(10)小大之獄()。

第二段。

(1)公與之乘()(2)戰于()長勺。

(3)公將鼓()之(4)敗績()。

(5)公將馳()之(6)其轍()。

第三段。

(1)既克()(2)公問其故()(3)一鼓作()氣。

(4)再而衰()(5)三而竭()(6)彼竭我盈()。

(7)難測()也(8)懼有伏()焉(9)望其旗靡()。

3、理清線索:提示: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

4、本文可分幾部分?簡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

(一)學習第一段:

1、“十年春,齊師伐我”魯莊公的態度怎樣?說明什么?

2、曹劌請見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中我們看出他們對戰爭取勝的根本條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話可以直接體現他的這一認識?你贊同他的看法嗎?為什么?

5、本段末句“戰則請從”表明了什么?

(二)學習第二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

2.作戰地點選在哪里?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三)學習第三段:

魯國獲勝后,“公問其故”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1.中心思想。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3.寫作特點。

1、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與信”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2、魯國此次取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曹劌的遠謀?

4、曹劌認為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是什么?(“忠之屬也”的實質是什么?)。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八

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長勺之戰中表現了他的戰略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爭勝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擁護,戰斗中要抓準戰機,在“彼竭我盈”時反攻,在“轍亂”“旗靡”時追擊。這就是曹劌的戰術,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的取勝之道。

但是,為什么作者要在戰前寫“其鄉人”對他的勸阻?

學生活動要求:

沉思默想,調動積累,學生間相互提示、補充、豐富。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九

2、思考:

a、文中說“肉食者鄙”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評價曹劌、魯莊公這兩位人物形象?

1、詳略得當,中心突出。

本文重點在刻畫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記敘戰爭的經過。因此,只詳寫曹劌分析戰前的政治準備和指揮魯軍作戰的經過,以及戰后談論魯國取勝的原因。對雙方軍事部署、戰爭經過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當詳則詳,當略則略,詳略結合有致,使文章顯得中心突出,而又情節緊湊。

2、結構嚴謹,層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寫戰前,第二段寫戰時,第三段寫戰后,文章層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間聯系緊密,環環相扣,如第一段用“戰則請從”過度到第二段的.從戰;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啟下,題得承接自然,一氣流轉,使文章渾然一體。曹劌論戰教案3、運用對話,文字簡潔。

通篇以對話為主,展開情節。通過對話,展示了齊魯長勺之戰的過程,把戰前準備、作戰情況,以及勝負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對話過程中,又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刻畫出曹劌及魯莊公的性格。而全文卻只有二百多字,可謂辭約意豐,言簡義明,文筆非常精練。

同學們活動,理解詞義,找出、想出相應的成語。如: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惡貫滿盈。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難測也——莫測高深心懷叵測。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深謀遠慮。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十

1、請學生自讀第2、3段,結合注釋,翻譯句子。

2、請學生明確字、詞語的含義。

公與之乘:乘,乘一輛戰車。

春秋時期,戰車是方形的,大約寬3米,駕上馬以后,全長也有3米左右,就是說一輛戰車大約占9平方米的路面。

車上有三個乘員。指揮戰車的指揮人員(主帥或將),一個是右,也叫戎右,即車右,是保護指揮人員的;一個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馬駕車的人。

每輛戰車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帥和各級將領的戰車上,插旗安鼓。主帥車上插旗兩面,一般將領車上只插一面,用以標志主將和各級將領所在的位置。鼓是銅制的,主帥擊鼓,發出攻擊的命令,各級將領聞聲擊響各自車上的鼓。在戰鼓齊鳴的號令下,所有戰車一起沖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沖上去。

公將鼓之:鼓,擊鼓,動詞。

齊人三鼓:三鼓,擊了三次鼓,文言中數詞與名詞直接連用,翻譯時要將量詞補充出來。

3、探討、交流第2、3段的內容要點。

教師輔助策略:

同桌為一組,交流意見并將文中內容進行概括。

4、齊讀第2、3段。

5、背誦第2、3段。(出示背誦提示)。

學生活動策略:

按照戰斗的進程先試背,再齊背,然后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十一

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應戰。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都是得高官厚祿的人,又為什么要參與呢?”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于是上朝去拜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什么應戰呢?”莊公說:“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拿它來分給一些臣子。”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的?!鼻f公說:“用來祭祀的牛、羊、豬、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一定憑著一片至誠,告訴神?!辈軇セ卮鹫f:“這點兒小誠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會賜福的?!鼻f公說:“輕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詳審,一定依據實情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梢詰{借這個條件打一仗。要打仗,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莊公同他共坐一輛戰車。魯國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作戰。莊公打算擊鼓命令進軍。曹劌說:“不行?!饼R國軍隊敲了三次鼓。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齊國的軍隊大敗。莊公準備驅車追去。曹劌說:“不行?!庇谑窍蛳掠^察齊軍車輪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了望齊軍,說:“可以了?!本妥窊酏R國軍隊。

戰勝了齊國軍隊后,莊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滅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十二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我今天說的課題是《曹劌論戰》,這一課是語文版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27課。是一篇記事文言文。本單元選了三篇記事文言文,單元教學要求:學生利用學習現代記事文掌握的有關知識,形成的有關能力來幫助學習文言記事文。

我所帶的班級已經經過一年文言文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達習慣,尤其對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對于常用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積累。而本篇課文著重敘述曹劌分析戰爭取得勝利的因素。雖然課文字詞句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差別,但文章以人物談話為主,又有一定的情節性,所以內容上不難理解。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教學的難點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新基礎教育提出:“教學設計應使語文課堂成為開放性的課堂,要打破教師的壟斷控制,應該由書本世界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打通課堂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使語文課堂成為關懷學生個體生命的課堂,關注教學進程中學生瞬間的感受和變化著的情緒,關注學生語言中每個閃光點和障礙點?!蓖鯓s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幫助學生學,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選擇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就是組織學生學的活動,教學流程就是學的活動充分展開,努力營造以學的活動為基點的課堂教學?!被谝陨系睦砟睿瑢τ诒菊n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題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3、再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讀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5、遷移拓展。

在學習本課之前,要求學生充分預習,要求在朗讀上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并結合課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過程的第一環節由課題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是:題目《曹劌論戰》中“論”是什么意思?經過討論明確是分析,論述的意思。那么“論戰”指的是什么呢?由此進入第二個教學環節。

第二個環節是通過自由朗讀課文,分析討論文章中曹劌分析論述了什么?這是貫穿本課的一個綱要信號。學生討論后明確文章主要是論述作戰如何取得勝利。戰前是要取信于民,在戰爭過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戰時機。學生在討論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帶出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如“間”“鄙”“安”“遍”“犧牲”“加”“獄”“雖”“以”“屬”等。老師與同學一起共同討論,進一步明確這些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在這個環節的學習中,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來理解和記憶常用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對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這樣的學習避免了脫離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詞,并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是思考并討論“曹劌是如何論述的?”這是一個比較大話題。我考慮到學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將這個問題分解為兩個子信號:一是曹劌在論述作戰條件時是怎樣一步步達到自己的意圖的?而在這個過程中魯莊公又是如何表現的?在曹劌與魯莊公的一問一答中,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并且收到預期的效果。在曹劌的引導下魯莊公明白了必須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才是取得戰勝齊軍的政治保障。這個問題也將曹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形象,卓越的軍事才能顯現出來。從魯莊公的思想變化中也可以看出魯莊公并非前文提到的“鄙”,而是一個明君,是一個任人唯賢,善于采納別人意見的君主。另一個子信號是:作戰中如何能取得勝利?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內容進行分析討論。。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曹劌幫助魯莊公選擇反擊時機在“彼竭我盈”之時,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用實際行動讓魯莊公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

在完成這個環節后,教學難點也得到了解決。理解曹劌和魯莊公的形象應該是水到渠成的。并進一步由學生總結文章塑造曹劌和魯莊公形象的方法。如通過正面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結合側面描寫的方法凸顯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的第四個環節是討論文章的詳略安排。這是一篇敘事性的文章,詳略的安排非常分明,那么文章是如何安排詳略的呢?為什么詳寫作戰前的準備,而略寫戰爭的經過?這是一個值得爭議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在討論的過程中適時的點撥和引導學生思考“論戰的真正價值是什么?”從而解決第三個綱要信號——“為什么論?”,若學生在理解這個問題感到困難時,可以將問題簡化為:“作者著重寫作戰前的準備想要寄托怎樣的思想?”學生討論后會比較清晰的理解到是為了突出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思想,從而教師可作適當的總結,并簡單介紹《左傳》集中反應了春秋以來日益興起的民本思想,從而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討論過程中只要學生言之成理都給予肯定。這個環節的設計注重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使學生養成質疑和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

第五個環節是遷移拓展,也可以作為課后作業:

1、用現代漢語將《曹劌論戰》改寫成一篇故事,注意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塑造人物的性格特點。

2、閱讀《宮之奇諫假道》和《子產論政寬猛》。

通過拓展閱讀,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感受《左傳》反映出來的儒家政治思想及言辭婉轉,描寫入微的寫作特色。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都是在達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實現的。所以積累是相當重要的,教師在課文教學的基礎上,有必要給學生推薦適當的作品進行拓展閱讀,養成文言文閱讀的習慣。

在本次教學設計中,我注重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積累知識,在讀中領悟文章的內容,在朗讀中學會分析人物,分析文章的結構,把握文章主題思想等。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關注學生間的互相學習,注意在與學生的對話中生成教學內容。戴維伯姆認為:“課堂對話的意圖是為了實現最自由、最徹底、最無拘無束的交流和溝通,在談話過程中探索和發現真知與灼見”“不同的觀點和意見之間彼此碰撞、激蕩、交融,從而讓真理脫穎而出。”(《論對話》,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年版)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常常留有較大的空間,具體的細節靈活處理,能由學生說出來的,教師盡量不說,如通過討論明確課文中難理解的重要字詞意義和用法,通過師生的對話討論得出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對話討論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詳略,并由此探討文章呈現出來的思想意義等內容。

教學過程我主要采用綱要信號教學法和點撥法。

綱要信號教學法事前蘇聯教育學家沙塔洛夫創造的一種教學法,這種方法的核心是綱要信號圖表,運用這種教學法的好處在于能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反映需要重點掌握的教學內容。如在本課中為了幫助學生快速準確的把握曹劌論述的內容和技巧,把握本文呈現出來的思想意義,我設計了這樣的綱要信號:

1、曹劌論述了什么?

這三個綱要信號貫穿全篇,也貫穿了整堂課,使教學思路清晰,使學生的討論和學習既放得開也收得攏。

另一個教學法是點撥法,點撥法是蔡澄清先生提出的,主要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因勢利導,啟發思維,排除學生的疑難,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生在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的共同發展。真正實現教會學生學習,從而達到不教的目的。

謝謝各位老師指導。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十三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21個。

2、能脫離課下注釋翻譯文章并背誦。

3、通過比較閱讀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性格。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通過比較閱讀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性格。

課前準備:

學生完成兩個預習作業,熟讀課文和結合課下注釋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春秋時期,弱小的魯國迎戰強大的齊國。結果在魯地長勺戰勝了齊軍。創造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齊魯長勺之戰。今天我們就來聽聽這場戰例的指揮者曹劌論述取勝的原因。

二、朗讀正音:

1、又何間焉。

2、小惠未。

3、小信未孚。

4、夫戰,勇氣也。

5、望其旗靡。

三、梳理文章思路:

請同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述課文內容。

莊公迎戰----備戰----勝戰----曹劌論戰。

四、疏通文意,積累實詞。

(采用質疑釋疑的方法,讓學生先提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其它同學回答,合作探究,共同解決。)(中間適時穿插理解實詞和翻譯的方法)。

理解文言實詞的方法。

1、結合詞語的文言語境理解。

2、借助平時文言實詞的積累,進行推斷。

3、結合文言語法知識。

4、參照字形來理解。

翻譯的原則。

1、直譯要準確。

2、句子要通順。

最后讓學生歸納總結文言知識點。(有意識地落實到數量上)。

重點實詞(12個)間鄙遍加信孚福情忠鼓再靡。

古今異義詞語(3個)犧牲獄可以。

通假字(1個)。

一詞多義(5個)師故請間伐。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而兩狼之并軀如故。間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既克,公問其故又何間焉?余則慍袍敝衣處其間。

……(課文中一詞多義的詞還有很多,學生課下積累。)。

五、試背課文。

六、小試身手。

子魚論戰。

《左傳》。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子魚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奔汝惗髶糁?,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弊郁~曰:“君未知戰。偷兄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駝擼皆我敵也。雖及胡t,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語。

(1)楚人未既濟。

(2)公傷股,門官殲焉。

(3)不禽二毛。

(4)不鼓不成列。

2、翻譯下列句子。

1、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2、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

3、若愛重傷,則如勿傷。

七、齊背課文。

八、作業。

試把本文和《子魚論戰》進行對比閱讀,分析人物形象。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十四

住議論的成分,這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內容大意;四首詩都是年代久遠。

的古代民歌,(詩經)全是四字句,(陌上桑)全是五字句,學習時要注意。

把握詩的思想感情,體會它們在語言上的特點。

學習古代詩文要重視誦讀,注意讀準字音。分清句子的層次和節。

奏,以增強對文言文的語感,還要重視詞語的積累,掌握課文中常見的。

文言詞語。

?教學設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十五

1、積累文言詞語21個。

2、能脫離課下注釋翻譯文章并背誦。

3、通過比較閱讀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性格。

1、積累文言詞語。

2、通過比較閱讀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性格。

學生完成兩個預習作業,熟讀課文和結合課下注釋翻譯全文。

春秋時期,弱小的魯國迎戰強大的齊國。結果在魯地長勺戰勝了齊軍。創造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齊魯長勺之戰。今天我們就來聽聽這場戰例的指揮者曹劌論述取勝的原因。

1、又何間焉。

2、小惠未徧。

3、小信未孚。

4、夫戰,勇氣也。

5、望其旗靡。

請同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述課文內容。

莊公迎戰----備戰----勝戰----曹劌論戰。

(采用質疑釋疑的方法,讓學生先提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其它同學回答,合作探究,共同解決。)(中間適時穿插理解實詞和翻譯的方法)。

理解文言實詞的方法。

1、結合詞語的文言語境理解。

2、借助平時文言實詞的積累,進行推斷。

3、結合文言語法知識。

4、參照字形來理解。

翻譯的原則。

1、直譯要準確。

2、句子要通順。

最后讓學生歸納總結文言知識點。(有意識地落實到數量上)。

重點實詞(12個)間鄙遍加信孚福情忠鼓再靡。

古今異義詞語(3個)犧牲獄可以。

通假字(1個)徧。

一詞多義(5個)師故請間伐。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而兩狼之并軀如故。間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既克,公問其故又何間焉?余則慍袍敝衣處其間。

……(課文中一詞多義的詞還有很多,學生課下積累。)。

子魚論戰。

《左傳》。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子魚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奔葷闯闪?,又以告。公曰:“未可?!奔汝惗髶糁?,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弊郁~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語。

(1)楚人未既濟。

(2)公傷股,門官殲焉。

(3)不禽二毛。

(4)不鼓不成列。

2、翻譯下列句子。

1、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2、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

3、若愛重傷,則如勿傷。

試把本文和《子魚論戰》進行對比閱讀,分析人物形象。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十六

曹劌:

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魯莊公:

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綜合以上,可以得出魯莊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

(5)把你的疑問提出來,共同討論解決。

3.精講點撥。

本文的詳略安排有何特色?

明確:課文剪裁詳略得當。本文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表現;對于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則略寫。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4.鞏固檢測。

(1)給下面劃線的字注音:

曹劌()又何間焉()肉食者鄙()犧牲玉帛()。

小信未孚()登軾而望之()吾視其轍亂。

()夫戰,勇氣也()望其旗靡()。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詞義,并說出相應的成語。

齊師伐我齊人三鼓。

望其旗靡懼有伏焉。

夫大國,難測也故克之。

三而竭觀其轍。

(3)解釋古今異義。

犧牲:古今。

獄:古今。

鄙:古今。

可以:古今。

(4)原文填空。

a.表明取信于民的語句;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

b.魯軍發起反攻的時機選擇在(彼竭我盈)之時,魯軍追擊敵軍的時機選擇在齊軍(轍亂旗靡)之時。

c.為什么“齊人三鼓”曹劌才同意擊鼓進軍?()。

5.課堂小結。

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6.課后提升。

文中曹劌的形象,令人欽佩。請寫出中國歷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愛國將領,并用一句話加以評價。

例:岳飛:是一位精于軍事,愛國愛民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但因自己愚忠而被投降派所陷害。

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教案一等獎篇十七

曹劌()又何間()焉肉食者鄙()。

犧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軾()而望之。

吾視其轍()亂夫()戰,勇氣也望其旗靡()。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古今異義詞】。

齊師伐我。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雖不能察,必以情。

小大之獄。

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再而衰。

【詞類活用】。

一鼓作氣,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解詞】。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4.小惠未徧(),民弗從也?!盵通假字]。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屬也。

9.公將鼓()之。

10.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11.遂逐()齊師。

12.既克(),公問其故()。

1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14.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p>

【譯句】。

1.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屬也??梢砸粦?。戰則請從?!?/p>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