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論語有感篇一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話,也是我讀過《論語》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論語》的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傳,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孔子在治學方面的觀點了。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W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在對待錯怪自己的人的態(tài)度上,孔子認為“別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而錯怪了你,但是你不發(fā)怒責怪他,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人錯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都會火冒三丈。沒錯,被人錯怪的滋味的確不好受,生氣也是應該的。可是,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理解對方,原諒他,那么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錯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發(fā)現(xiàn)你是如此大度時,他該是多么慚愧,該多么敬佩你。這比你馬上發(fā)火,責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確是位圣人,在《論語》中,孔子的每句話都可以稱作是經(jīng)典。在《論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刻檢討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這就是我讀過《論語》之后的最大感想。
讀論語有感篇二
中國古學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四家學派將中國人民從千百年的水生火熱之中解救出來。其中儒家學派是我最喜愛的一家學派,它讓我受益非淺。
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又名孔夫子,他名丘,字仲尼,山東魯國人。他可是人類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與弟子編纂的《論語》被流傳千百年,將知識以及人間道理向世界各地傳播。當翻開一些語文課本,你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這正是世人對孔夫子的贊揚。
在讀完《論語》后,我深有體會,其中有幾條孔子語錄讓我銘記在心。
孔夫子知道的知識是多少呢?猶如那滔滔江水吧。
《論語》所帶來的道理數(shù)之不盡,孔夫子流傳的學習精神也不會殆盡。我們應當感謝《論語》帶來的知識,更應當感謝孔夫子編纂了這篇千古長論。
讀論語有感篇三
我喜歡《論語》,論語里面記錄著咱們的老祖宗孔子說的一些話,孔子可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教育學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論語》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師布置我們要背誦論語,我讀到這么一段:子游問孝,子曰:&ldqu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rdqu這句話,我&ldqu推敲斟酌&rdqu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認為養(yǎng)父母就是給他們一點吃的,他們想要什么就給他們買什么,能養(yǎng)活父母。(其實)連狗馬等牲畜都能得到飼養(yǎng)。假如對父母不敬的話,供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rdqu我感慨萬分:
孔子說的太對了,這句話說出了孝道,我寒假聽到一則新聞,一位獨處的80歲老人有5個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個多星期后,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們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趕到老人的家里,為老人辦理后事。聽了以后我很氣憤,父母是我們的長輩,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養(yǎng)大成人,嘔心瀝血付出了一切,到頭來,這位老人卻得到了這個結果,不能不說這些兒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覺得我要從現(xiàn)在做起,聽爸爸他*的話,長大以后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順父母。
讀論語有感篇四
《論語》故事------《范式守信》講的是:東漢時的一對朋友張劭和范式畢業(yè)后要分別,張劭很傷心,范式就安慰他說兩年后去看他。兩年后,范式真的從千里之外去看張劭了。
讀著這個故事,我仿佛看到范式風塵仆仆、滿身疲倦的樣子,我也仿佛看到張劭見到好朋友滿臉喜悅的樣子……我覺得范式真是一個守信用的人!對自己的承諾記得那么清楚,而且他還克服困難去實現(xiàn)它。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到了宋慶齡誠實守信的故事:宋慶齡小時候的一天,她的爸爸媽媽要帶她去伯伯家,宋慶齡突然想起她的同學小珍要到她家學疊花籃,于是她說不能失信,要留在家里等小珍。還有一次,宋慶齡奶奶與一所學校約定去看望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的日子,天下起來大雨,同學們以為宋慶齡奶奶不會來了,但宋慶齡奶奶依然冒雨趕到了學校。這些誠實守信的故事讓我明白了與他人交往,說話一定要講信用。講信用,別人才會相信自己,自己也會交到更多的朋友。講信用,會讓朋友快樂,自己也會很快樂。
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遵守諾言就像保衛(wèi)你的榮譽一樣”我們從小就要向這些誠實守信的人學習,像愛護自己的榮譽一樣遵守諾言,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
讀論語有感篇五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己經(jīng)被孔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像孔子這樣兩千名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其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nèi)绱耸苡媒K生。
孔子站在河邊說:“流逝的日子呀,像水一樣,晝夜不停。”孔子在河邊,必須是先抬頭看天,看到斗轉星移,晝夜交替,一天一天過去了,想到花開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過去了。再低頭看看河里的'流水,晝夜不停地流,一經(jīng)流去,便不會流回來。這時孔子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所以李白有一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感嘆時間像水轉瞬即逝。我們有時是這種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啊!像水一樣快。當我們和朋友相處愉快,天南地北地談論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很開心的時侯;當我們很認真地聽課的時侯;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這天就變成了昨日。有時是另一種感覺:當我們玩電腦的時侯;當我們只做一些無聊的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在課堂不認真聽講的時侯;時間過得真快。就在我們后悔自己老是浪費時間,厭惡自己的時侯;時間又過去了。就像水一樣,在我們不知不覺時剛流來的水就又流走了。我們的時間每一天一秒地流逝,世上沒有一件事不用時問啊!從我們出世以來就天天與時間賽跑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也好好珍惜別人的時問。不要再讓時間像流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了!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讀論語有感篇六
不得不承認,我對孔子的認識總是被歷史強烈地影響著。只因為孔子先生真的應了那句話: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從秦到漢,他的主張被改造,被消滅,到最后成為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正統(tǒng)思想。期間儒學變化了多少,適應了多少;再到后來在新文化運動中“被打到”,歷史不斷強調(diào)著儒學對于政治的適應,一談到儒學,也無非是兩三句話帶過:他的主張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孔子當年的“克己復禮”是多么的不符合時代潮流……歷史會告訴我們時代,卻從來不會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真正的儒學。種種原因,孔子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么地模糊,是個恪守舊禮的老人?還是真正的圣人?直到讀了謝然的書,我對孔子的看法才有了很大的改變。
是時候換個角度看問題了。謝然提醒著我。
謝然并非在一個有多么高遠的角度來對待孔子,她很真誠,真誠地就像把孔子把圣壇上請了下來,坐在你的旁邊,但這樣的孔子又不是淺薄的,他哪怕說一句話,也是一句有利的話,讓你思索良久。又因為他坐在你的身邊,所以他的話可以很貼近生活,又可以是“治國平天下”用的。在生活中,孔子可以是“天下第一情圣”,可以是“帥哥”,是個好學者,是個會火大罵人的老頭,是那個不想見別人而耍小心思的人,但這小心思耍的,又是那么的有意思。而孔子關于社會、關于人際的大道理呢,謝然放在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里,如孔子的“敬鬼神”,謝然不那么簡單地看,她把孔子的“敬”和現(xiàn)代人的“敬”分開,孔子的“敬”是心中敬畏,不是歷史講的逃避、恐懼,相比起現(xiàn)代人的“敬”,那不是真正的“敬”,而是一種臨時抱佛腳的心態(tài)。書中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暗示著我們,孔子的話到今天依舊是格言,依舊有著它無窮大的作用。
也正是這種真誠,謝然在整本書中也并沒有對一些正處于變化中的事物做很肯定的.判斷,她不強求你知道,她做的只是引起你的思考,而這不也恰恰切合著孔子“中庸”的道理?正如謝然說的:“這一個‘中庸’之道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我的行事和處世”。
孔子在論語中并沒有告訴我們他的思想核心“仁”到底是什么,謝然也沒有告訴我們,而只是用她的筆,讓我們漸漸地接近答案,但與此同時,我們卻更產(chǎn)生無窮盡的思考,就像一次次回到原點,卻又是新的原點,每一個結束都像是開始。我對孔子的誤解,對《論語》的不了解,像一條冰封的河,因為謝然的書而開始解凍,重新認識。這并不是結束,而是我對孔子理解的入門級,推著我去成為一個真正的少年,只因為《不讀論語枉少年》。
讀論語有感篇七
泱泱古國,孕育了五千年唯我無雙的華夏文明。而孝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最具獨特標識的一脈,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道德追求。時代是倉促的,并且在迅速地向前推進,弘揚孝道,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當代發(fā)展進程的一個重要課題。
早在《論語》中,孔子便提出了許多關于孝道的名句: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遵從父志,以父親的道德品行來引導自己,即使在父親去世后也不改“父之道”,這便是“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高壽,自己長大了高興,另一方面又以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由此可見,孝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恪守于心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愛的情感表達,實現(xiàn)家庭和睦,社會安定,人民和諧。因此,孝是道德的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
如今,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相承接,使其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性。弘揚孝文化,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國家精神文明層面的建設,讓孝文化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nèi)在氣質。
讀論語有感篇八
最近在讀《論語》。前幾天讀到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是孔子在論孝道,關于孝道,在論語里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什么“父母在,不遠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了。”
你發(fā)現(xiàn)沒有: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么在論語里,只看到關于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于父愛、母愛的內(nèi)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絕對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jīng)二十多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樣,這種操心往往太過份了。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shù)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
今年還未過完寒假,由于學校有事,需要提前趕回去,臨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別不好,媽媽一是舍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為耳朵后邊長了一個血管瘤,還沒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來,她就幫我收拾著收拾那,生怕拉下什么。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啰嗦,把它裝進包里的東西又都拿出來。好不容易能出發(fā)了,她又非要到車站送我,唉,我當時有種暈了的感覺,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經(jīng)光榮的成為人民教師好幾年了啊,這要讓我的學生知道了,還不笑死我啊。擰不過她,只好讓她一起跟著,在路上我也沒怎么理她,到了車站,一看排了那么長的隊,心里的火相當?shù)拇蟀。驮谖颐盎鸬臅r候,媽媽拿著一張票來了,原來她朋友在那賣票啊,走了個小后門。這時我才有點高興她跟了來。上了車,她扒在車門口囑咐我回去后,要保持良好心態(tài),注意生活,注意身體……全車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趕著讓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車還沒開,過了一會兒,我聽見有人叫我,抬頭一看,她又回來了,手里拿著一個袋子,遞給我說:“這個時間回去就別做午飯了,給你買的火腿、面包、葡萄干,回去吃點,就睡午覺吧。注意身體,保持快樂,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著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的淚掉下來了,媽媽曾經(jīng)對我說過,不管長多大,我都是她疼愛的女兒。
記得大學剛入學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學校,辦完了所有的手續(xù),然后去宿舍給我把被褥全都曬好、鋪好,就已經(jīng)是下午四點多了,我雖然也舍不得他們走,但還是假裝堅強的勸他們快走,出門送他們上車的時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紅了,他匆匆的拉開車門,也沒敢看我就上車了。我當時以為爸爸怕我留他,不讓他走,所以才沒敢看我,后來司機小劉叔叔告訴我,爸爸一上車就掉淚了,跟媽媽說:“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為爸爸是個冷血動物的,可就從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對我的`愛有多么深,只不過父愛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覺父母對子女的愛幾乎是一種天性,尤其在中國,不怕父母對子女沒有愛,只怕愛得太濃。但是中國的父母不象外國人那樣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況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讀論語有感篇九
《論語》是春秋時期的一部偉大作品。這本書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評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年里,恐怕世界上最熟悉的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本書,感受到了無限的智慧。
見賢思齊。見不賢,內(nèi)心自省。它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它總是提醒我,當我看到一個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時,我應該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該嫉妒。如果你遇到一個沒有才華的人,你也應該反思自己,思考自己是否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修養(yǎng)。
今天,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我們也應該調(diào)整心態(tài),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正如《論語》所說:我一天三省我的身體:我們是否盡最大努力為別人工作?和朋友交流有什么不誠實的地方嗎?老師教的作業(yè)不仔細復習嗎?總之。我們每天都要這樣做,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
我也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學習不僅是為了理解真相,也是為了實踐它。如果我們把學習當作無聊和無聊的事情,就很難學好我們的`作業(yè),所以試著用快樂的心情學習,這樣我們就會學得更好。正如我所說,我們的許多學生也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他們會震耳欲聾。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說:以半部分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為什么不讀《論語》?我相信你會比我收獲更多。
讀論語有感篇十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孔子對學習、執(zhí)政、敬孝、仁德、禮節(jié)和天道地論述。
我認為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諦。孔子對弟子說,老師教過的知識要時常溫習,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由此能獲取新的更深的道理,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如果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白學。學的知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執(zhí)政就要用道德教化來推行政治;做人要孝敬父母;奉承君主要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要講信用;為別人出主意要忠實,要廣泛地與眾人友愛;君主使用臣要以禮相待;臣奉承君主應當以忠相待,作為君子要謹慎地說話,敏捷地行動。
我也要用孔子的道理和品德來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動。對學習,我要經(jīng)常復習,而且要深入思考,要經(jīng)常去實踐,不能空想,做到虛心好學,說話要有分寸,不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要孝順父母,父母不愿聽的話要委婉的勸說,為父母做事不要抱怨。尊敬師長,要聽從師長的告誡,不冒犯長輩,做一個有孝心的晚輩。和朋友交往要講信用,要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長大以后做國家的棟梁之才。
讀論語有感篇十一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釋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行不通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這句哲理,具體【話的意思】就是講人的一生要講信用,如果不講信用,那么他就等于沒有了人最重要的品質。我聽了【讀到】這句哲理,隱隱約約想到了一件和這一句話相照應的一件事。
那一次,我的兄弟黃子航在和我玩彈橡皮。他拿著一塊很大的橡皮拍著桌子,說道:“黃漢陽,你有本事就用橡皮把我的橡皮震飛。要是你能把我的橡皮真的震飛的話,我就給你十塊錢!”我聽了,靈光一閃,便站起來冷靜地【心頭一震,“蹭”地站了起來,】對他說:“真的嗎?”“真的!”他點了點頭,態(tài)度還十分堅決。頓時,我心中對黃子航和我開玩笑的戒心降低了。我伸出雙手,用眼睛瞄了瞄敵人,便神速般地用手震了過去。“啪!”一聲巨響帶動著黃子航的橡皮一起飛了出去,這一場面使黃子航變得一臉的不可思議。過后,我將左手伸到黃子航肩膀邊,“錢!不許賴賬。”黃子航回過神來,便說:“兄弟,但是我們沒拉鉤啊?”【這里寫得非常細致,好,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聽了,簡直【有一種被戲弄被污辱的感覺,這個人還是我兄弟嗎?……要揉進想法,將當時內(nèi)心的感受寫出來。】就是欺騙我,搞得我滿腦子都是。
但說到不誠信,我也干過一個近期發(fā)生的一件事,不過我也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也覺得不應該這樣做。
那天,我在忙著輸入作文,媽媽過來說道:“兒子,你輸入完之后到二樓來找我,我連忙點點頭,便繼續(xù)輸入作文了。過了一個小時,我輸入得不耐煩了,況且我的草稿寫了四面多,而且還修改得密密麻麻,完全讓人眼花繚亂。我想著想,我的腦海里便出現(xiàn)了抄襲作文的念頭,這時,我的兩個“小心魔”又出現(xiàn)了,有一個說:“哎,想抄就抄唄!這是你的抉擇,總而言之,你想輕松點就試一次吧。”另一個爭論說:“你這明明是在自投羅網(wǎng)、自尋死路啊,萬一老師查了出來,你的面子就被毀了,而且那么少的同學抄襲都被發(fā)現(xiàn)了,所以三十二計,走為上計。”我聽了,最終選擇了“邪惡”的一方,因為我很快就要回家了,沒多少時間了,況且才打到第二面,只好嘗試一下了……..
你這篇文章寫得不錯,從讀《論語》中領悟到道理,再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在寫事情中,寫得非常詳細,將人物的動作及語言、神態(tài)都寫了出來,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文章的結尾又進行總結,使文章的層次上升了一個臺階。要是在事例與《論語》的內(nèi)容在語言上多加聯(lián)系,就會更好了。
讀論語有感篇十二
在暑假里,我讀了《學庸論語》。《學庸論語》包括大學、中庸和論語。我覺得這本書里包含的的道理太濃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的,要你細細地去品味,去理解,去反復閱讀才會明白其中的含義。
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他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長,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的,不冒犯長輩而愛作亂的是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他是仁的根本。
還比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說,孔子說,一個人丟了誠信,他還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似打車沒有輗,小車就沒有軏一樣。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謙虛的人,孔子在述而第七中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論語》中國文化導讀之一,值得我們用我們的一生去讀。
讀論語有感篇十三
可是說實話,當我看到作業(yè)單上的那實實在在的字眼“閱讀《論語》”著實嚇了一跳。那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倒是從小念起,孔老先生的大名卻赫然樹立在頭頂,只敢恭恭敬敬的頂禮膜拜,倒還沒有勇氣捧起那卷“圣經(jīng)”,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去拜謁高人。
我尋到的那本圣經(jīng)看起來并非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但一卷靈秀古樸的.冊子,也足夠撐起整個氣場。就在這樣簡單的歡迎儀式后,我的私塾里從此多了一位白發(fā)老人,搖頭晃腦,日日不息。
不。我們不能再讓悲劇重演,孔夫子的話警示我們:“色難”,可這才稱之為孝,“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至此才為孝。
二曰敬。敬什么?敬人敬矩敬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食焉。”“君子孝則悌,謹而信,泛而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其實在當時,孔子已被世人稱為圣人,他完全有資格“俯瞰眾生”,可他卻仍將自己有限之生命投入無限之學習。說自己“不如老圃,不如老農(nóng)。”不因位高而敝人,才是高尚的真正體現(xiàn),博愛的善存。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說起來,這的確是真知灼見。人總是發(fā)展前進的,思想為什么要停留在過去!
敬學,可謂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學說了有學者道孔子之最精神體現(xiàn)有三:謙虛,實事求是,樂觀“的確在理,可借鑒之。同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博學而篤信”······這些爛熟于心的名言警句,我們捫心自問,真的做到了嗎?宋代大學士宋濂道:“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志哉。”愛因斯坦雖說智商160,但他畢生所用也才20%,只要我們發(fā)揚孔子精神,估計人類已經(jīng)發(fā)展到銀河系之外了。孔子之道,值得我們深思。
三曰什么呢?恕小生不才,至今仍在研讀。暫且說書到此。且待我茗茶一杯,鋼筆一支,《論語》一卷,一日日切磋琢磨,待到明年之時,小生繼續(xù)為閣下做“讀書報告”。
讀論語有感篇十四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年都不改變父親教給我們的行為作風,就可以說是盡了他的孝道了。
我覺得這句話的確沒錯,這不正是我們?yōu)槿颂幨碌?道理嗎?
人做事就是要講信用,要盡到本能的孝道,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
讀論語有感篇十五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分享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孔子3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孔子青年時,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于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xx年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fā)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jīng)”。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jié),合計12700字。《論語》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系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孔子主張“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后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讀論語有感篇十六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莫屬《論語》最為經(jīng)典了。它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一生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在《論語》中分24個章節(jié),分別是子路、顏淵等,在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學而篇》。這篇講述了為人如何學習與做人的道理。這篇中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使我頗受啟發(fā)。它告訴了我們學習要有無時不學、無處不學的態(tài)度,才能使內(nèi)心充滿著掌握真理的愉快;遠方的朋友來了,應該因可以一起切磋知識而感到快樂;人為人處事不能因小事而自尋煩惱。如果做到這些,就可以更好地成為有作為的人了。
確實,在日常生活中,因為人的記憶有遺忘性,所以我們在學習中要經(jīng)常復習學過的知識。就象我在復習階段遇到以前學過的知識,因為平時也沒有很好地鞏固,有時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競一直想不起來。平時有什么疑問我也很喜歡與同學一起討論,雖然有時候會爭論起來,但與同學的相處會讓我獲得很多一個人思考不能獲得的快樂。以后,在生活中,與周圍的同學相處,我一定不能因為一點點小事情而與同學爭吵起來,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友情。
《論語》這本書確實無愧于中國古代文學的經(jīng)典,俗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將始終是我人生中的好老師。
讀論語有感篇十七
“少年”,這個詞令我想到了無憂無慮,令我想到教室里一張張可愛的笑,更讓我想到在操場上追趕太陽的身影。在我眼中,一切的一切,都充滿著燦爛與活力。
“書中自有黃金屋”。《不讀論語枉少年》中記載的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的事,作者的語氣十分幽默,此書也是很有趣的.。
書中描寫的孔子已經(jīng)足以讓人大跌眼鏡,“他”不再是那個只講文言文的死板老教師。孔子在作者的筆下進化了,他幽默風趣。
這本《不讀論語枉少年》真是讓我哭笑不得。有人曾經(jīng)說過,令人哭令人笑的書才是好作品,這本書雖然是一位年僅12歲的小女孩寫的,但是從故事中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讀出小女孩的心聲。
作者筆下不僅有孔子的可愛,他自己的感悟也毫不遜色。
我曾經(jīng)讀過一本關于朱文璋的《明朝那些事兒》,它的作者和《不讀論語枉少年》作者的言談風格幾乎一樣。一面寫故事中主角的可愛,一面又寫了作者的心中可笑心態(tài)。
《論語》是“四書”中的一書。里面所記載的是孔子和孟子的言行,后被孔子的弟子整理出來的。里面告訴你學習方法、修養(yǎng)以及學習態(tài)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本《論語》是儒家的心血,里面的句子都是精華,會令人受益終身。
《不讀論語枉少年》是本挺不錯的書,文中沒有任何推薦《論語》的字眼,但寫了作者讀完《論語》的切身感受。
《論語》、孔子、孟子。偉大的民族文化。
讀論語有感篇十八
我喜愛看書,是班里有名的“小書蟲”。什么《百萬英鎊》、《童年》、《城南舊事》都是我的最愛,可讓我最喜愛的一本書,還得數(shù)《論語》,因為它蘊含中華千年的智慧,讓我受益無窮,從中我讀懂了更多做人的道理和處事方法。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生活上不也是這樣的嗎?在學校,老師經(jīng)常教導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問出來,不懂裝懂,這樣反而會害了自己。一次,老師在講大課堂作業(yè)本中的星號題,我不懂裝懂,向別人借來大課堂作業(yè)本抄,結果考試時,題型根本沒變,知識換了一下數(shù)字,我就不會了,我真后悔啊!這件事不是正好說明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道理。從此,我再也不敢自己欺騙自己了,學習也變得越來越愉快,也就“是知也”了。
在論語中,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多。”意思是:子路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自己要率先去做,讓別人和自己一起做”。我以前當代理組長時,這句話幫了我大忙呢!記得有一次,在中午掃地的時候,一開始我吊兒郎當?shù)模瑒e的值日生也都學著我,隨隨便便,搞得地面越來越臟,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忽然想到了……感覺羞愧不已。于是,我立馬一本正經(jīng)地掃起了地。其它值日生有我為他們做榜樣,也一個個認真了起來。5分鐘過去了,地面被打掃得干干凈凈,不塵不染,猶如一面鏡子,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