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幼兒園活動教案設計意圖篇一
1、能按照一個以上的共同特征給紐扣分類,會記錄分類結果。
2、復習點數6以內數量的技能。
3、樂于參與操作活動,感受發現的快樂。活動準備:大記錄紙一張;幼兒人手一份紐扣、二個盤子、一張記錄紙、鉛筆;投影設備。
一、導入:觀察老師衣服上的紐扣,數數有幾粒。
二、觀察多樣的紐扣。
1、師:小朋友,這些都是什么呀?(紐扣)數數一共有幾粒?這些紐扣是什么樣的?(幼兒相互交流)
3、師:這些紐扣擠在一起,多難受呀,請小朋友按紐扣上的一個相同特點把紐扣分成兩份,還要在記錄紙上寫下來。
4、觀察記錄紙,說說標記的意思,討論記錄方法。
5、請一個幼兒表演分類方法并記錄。
6、鼓勵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分類與記錄。教師巡回指導。
7、請個別幼兒展示記錄結果,表演并講述分類方法。
三、紐扣拼畫。
1、師:紐扣除了可以扣住衣物,還可以拼成漂亮的圖畫呢。你能用紐扣拼出什么呢?請你數數你拼了幾粒紐扣。
2、展示幼兒拼畫作品,個別幼兒講述,其余互相欣賞。
幼兒園中班蒙氏數學教案:排序
1、有殼的花生、糖果、紅棗若干粒(分別放在三個盤子里)。
2、形式排列卡三張:紙制卡片,繪有按一定規律排列的花生、糖果、紅棗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頭。
3、牙簽若干
直接目的:嘗試用三種不同種類的食物按一定數量進行有規律地排列。
間接目的:
1、觀察能力的培養
2、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3、遷移能力的培養
1、將教具端放到卷毯上,請幼兒說出食物名稱。
2、出示形式卡第一張,請幼兒回答:“箭頭表示什么?”(從箭尾到箭頭表示一個方向。)
3、形式卡上按“糖、花生、棗”的順序連續重復排列三組,教師用牙簽將形式圖劃分為三小節(牙簽放在棗與糖之間)。
4、請幼兒觀察并引導幼兒討論:
他們被分成了幾組?
每組有哪三種食物?
每組中誰在前?誰在后?誰在中間?
三組排列完全相同嗎?
5、請幼兒跟著老師將形式排列卡的內容點讀兩遍,注意每讀完一小節后要稍作停頓。鼓勵幼兒記住圖形排列規律。
6、請幼兒將實物與圖形從左往右對應,并按原有規律繼續排列。
7、排列完畢,老師與幼兒一起點讀并確認排列結果,如發現錯誤要及時調整。
8、分別出示第二張、第三張形式排列卡,引導幼兒獨立完成操作。
9、教具歸位時要注意從左往右有秩序地整理,可一組一組地收。
1、形式排列卡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頭。
2、教師的引導及幫助。
1、學習將物體按組內數量遞增的規律重復排列。
2、學習將物體按組內數量遞減的規律重復排列。
3、學習將一個物體按數量遞增、另一個物體按數量遞減的.規律同時排列。
幼兒園活動教案設計意圖篇二
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線,縫衣服的線,打毛衣的線,電話有線,電燈也有線。哦,原來生活中到處充滿了奇妙而有用的線!仔細觀察一下,“線條”也無處不在。雙手可以圍成一個圓,一根線重新擺弄一下可以形成三角形,門和窗也可以看成由四根線構成的方形。而我們的身體呢,本身就有很多直的,彎的線條。生活中神奇的“線條”更是無處不在。
帶領孩子去探索我們周圍的“驚奇一線”吧。讓幼兒自己先找找什么是“線”,發現哪里有“線”,進而轉化到抽象的“線條”的概念,看看兩點之間可以形成哪些千變萬化的線條,這些線條又可以構成什么樣的圖案。讓我們的幼兒張開好奇的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認識和體驗“線”的千變萬化。
因此,在這個“驚奇一線”主題活動,將引導您和孩子們一起進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線”,用開放敏銳的心去感受,用細膩的心靈去創作,在充滿“驚奇”的情境中盡情享受探索、發現和創作的樂趣。
主題目標。
1.認識線并會尋找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線。
2.觀察生活環境中各種線的特征,比較各種不同特征的線,發展敏銳的觀察力,感受自己動手制作和探索的樂趣。
3.學習利用線條畫圖,運用繩子做造型,在游戲中培養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環境創設。
第十八周。
1.收集各種各樣的線,如電線、天線、電話線、毛線、釣魚線、尼龍線、中國結線、棉線等,幼兒完成學習單“我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線”,布置成版面。
2.一同收集各種與線有關物品的照片或圖片。
第十九周。
1.收集各種網狀物品,如紗窗、菜罩、蠅拍、羽毛球拍、漁網、蘋果包裝網、發網等。
2.展示用線制成的各種物品:中國結、毛線制品、十字繡、蜘蛛網圖片,布置成“線在哪里”版面。
第二十周。
展示幼兒的編織作品“愛心圈”,布置成“線條變魔術”展板。
第二十一周。
1.展示幼兒用各種線在黏貼板上通過彎曲等技能形成各種有趣的圖案、畫面,布置成“和線玩游戲”的版面。
2.展示幼兒的各種線描畫作品。
區域創設。
一、探索區。
區域負責人:__。
第十八周。
1.會變色的線。
材料:提供顏料、水盆、各種各樣的線、學習單。
指導:1)探索哪些線放入有顏色的水中會變顏色。2)探索放入水中的各種線變色速度的快慢。
第十九周。
1.好忙的蜘蛛。
材料:提供蜘蛛標本或者圖片,放大鏡。
指導:1)指導幼兒找一找、看一看,發現探索蜘蛛的秘密;2)指導幼兒按一定的順序觀察蜘蛛,學習科學的觀察方法。
第二十周。
1.神奇傳話筒。
材料:提供不同材料和長度的線,及其它制作傳話筒的工具。
指導:1)指導幼兒根據步驟圖學會制作傳話筒。2)探索不同材料和長度的線的傳話效果。
第二十一周。
1.會吸水的線。
材料:提供各種各樣的線、顏料和水。
幼兒園活動教案設計意圖篇三
本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讓幼兒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慢慢體驗媽媽對自己的愛,并將自己對媽媽的愛表達出來。
生活中媽媽就在幼兒的身邊,很多幼兒從未想過媽媽的辛苦,也從未稱贊過自己的媽媽。活動中教師精選了幾幅畫,引導幼兒從局部到整體進行觀察,對比畫面的細節,再現生活情境,將一個愛全家、愛自己、愛寶寶的全能媽媽呈現在幼兒面前,讓幼兒從不同側面去解讀。
整個活動中教師一直微笑著傾聽幼兒講述媽媽的本領,并在小結部分多次重復“我媽媽真的很棒”這句話,而且一次比一次強烈。在這個充滿愛的氛圍中,幼兒對媽媽的愛和贊美也從開始的被動重復和模仿,逐漸轉變成情不自禁。
活動中從肢體模仿到游戲互動,處處體現著一個“趣”字。第三環節中,當教師引導幼兒說說將媽媽比作“沙發”“蝴蝶”的理由時,幼兒的生活經驗與想象能互動起來,趣味盎然。
1.了解媽媽的本領,理解書中媽媽的形象變化。
2.感受媽媽的愛,增進親子間的親情。
ppt,圖書《我媽媽》,背景音樂,沙發、蝴蝶、太陽、小貓等圖片。
一、看圖片,談媽媽
1.猜猜愛心代表什么?
提問:這是誰的愛心?愛心里藏了一樣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會是什么呢?
小結:這就是媽媽的愛心,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我們的媽媽。
2.幼兒表述媽媽的本領。
(1)你的媽媽是做什么工作的?
(2)媽媽除了在工作上有許多本領之外,在家里還有哪些本領呢?
(教師引導幼兒回憶并說出媽媽的工作和在家里的本領,關注幼兒對媽媽的了解程度。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一一進行回應,引導幼兒對媽媽本領背后的意義進行思考。)
小結:媽媽不但在工作中本領大,在家里也有很大的本領!
二、讀圖片,夸媽媽
1.出示“大力士媽媽”圖片。
(教師引導幼兒從局部到整體進行觀察,發現圖片中媽媽拎著許多塑料袋,塑料袋里裝著許多東西,讓幼兒進行相關的聯想。當幼兒說到這些東西是媽媽為全家人買的時候,教師繼續引導幼兒關注媽媽臉部的細節:有汗珠和帶著微笑。通過汗珠和微笑的對比,引導幼兒理解媽媽對全家人付出的愛。引導幼兒進行角色表演,鼓勵幼兒用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對媽媽的贊美,推動幼兒表達對媽媽的愛。)
小結:一想到家人,媽媽覺得提再重的東西都很開心。讓我們一起來夸夸媽媽吧――我媽媽真的很棒!
2.出示“化妝的媽媽”圖片。
提問:媽媽為什么天天要把自己打扮得這么漂亮?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理解圖片內容,幫助幼兒發現媽媽不但愛家人,也愛自己。通過模仿媽媽化妝,讓幼兒發現媽媽很美麗。第三次積累對媽媽的愛,情不自禁地用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對媽媽的贊美。)
小結:媽媽天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讓一家人的心情都很愉快,媽媽棒不棒?一起來夸夸媽媽吧――我媽媽真的很棒!
3.出示“園丁媽媽”圖片。
提問:媽媽是怎樣照顧小花的?她最愛的那朵“愛心花”會是誰呢?
(教師觀察幼兒是否關注到畫面中媽媽手捧的“愛心花”,引導幼兒思考這朵“愛心花”的寓意。逐步將媽媽愛的對象從全家、自己,聚焦到幼兒本人。體會媽媽濃濃的愛,第四次飽含深情地表達對媽媽的愛。)
小結:媽媽用心照顧家里的每個人,可是媽媽最愛的那朵小花就是寶寶。讓我們一起來夸夸媽媽吧――我媽媽真的很棒!
4.出示“仙女媽媽”圖片。
提問:當你傷心、難過的時候,媽媽有哪些辦法讓你高興起來?
(當幼兒說出媽媽逗幼兒開心的辦法時,教師可以扮演媽媽和幼兒進行互動。如抱抱幼兒、親親幼兒、撓撓癢癢。在快樂的氛圍中,鼓勵幼兒再現和媽媽在一起的情景,重溫媽媽的愛。第五次大聲喊出對媽媽的愛。)
小結:每次傷心難過的時候,媽媽都會想盡辦法讓我們開心起來,媽媽棒不棒?讓我們一起來夸媽媽吧――我媽媽真的很棒!
三、找圖片,喻媽媽
1.出示“沙發”圖片。
提問:有人說,媽媽像沙發。為什么說媽媽像沙發呢?
(引導幼兒理解為什么把媽媽比喻成沙發,如坐在媽媽身上就像坐在沙發上一樣舒服、溫暖等。)
2.出示 “蝴蝶”“太陽”“小貓”圖片。
提問:你覺得媽媽像什么?為什么?
(鼓勵幼兒發現媽媽與這些事物之間的關聯,嘗試比喻。)
3.出示“媽媽和寶寶擁抱”的圖片,并完整欣賞故事《我媽媽》。
活動建議
如果教師具有良好的組織技巧,幼兒也有較好的聯想經驗和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擴展第三環節,鼓勵幼兒充分而大膽地想象,說說自己的媽媽像什么,說說自己的理由,有興趣的教師可以嘗試一下。
幼兒園活動教案設計意圖篇四
1、記住“山上有個木頭人”的游戲兒歌,知道“山、上、三”的正確發音。
2、能正確發出“山、上、三”等字音,區別s和sh,an和ang等音,并能聽懂“山上有個木頭人”的游戲規則,能按指令作出相應反應。
3、積極參與游戲,體驗聽說帶來的愉快情緒。
1、拉線木偶玩具一個。
2、幼兒已經學習過s和sh,an和ang的發音和山、上、三等字。
1、出示木偶人創設游戲情境,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以小木偶的吻向大家自我介紹:“小朋友們好!我是木頭人。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一個游戲,名字叫‘山上有個木頭人’。”接著,教師邊操作木偶拉線,邊念兒歌,幫助幼兒了解游戲的基本內容。
表演結束后,教師繼續以木偶的口吻與幼兒交談:“誰想和我玩游戲呢?那你必須先告訴我,剛才我說了些什么?”引導幼兒回憶兒歌內容,學會念游戲兒歌,正確發出每個字音,特別是“山”“上”“三”。
2、向幼兒介紹游戲的規則及玩法。
(1)游戲時必須念兒歌,并可自由做動作。兒歌念完后就不能動,也不能發出聲音。
(2)如果誰動了或發出了聲響,就必須將手伸給同伴,而同伴則拉住他的手說:“本來要打千千萬萬下,因為時間來不及馬馬虎虎打三下。”然后邊拍同伴的手心邊說:“一、二、三。”游戲結束。
3、教師以游戲參與者的身份與幼兒一起游戲,給幼兒觀察和練習的機會。
(1)教師帶領全體幼兒邊念兒歌,邊坐在椅子上自由做動作,鼓勵幼兒做出各種動作以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兒歌念完后,教師自己故意先動,然后伸出一只手讓全班幼兒邊說邊打三下,給幼兒以練習游戲語言的機會。
(2)教師與個別幼兒游戲,及時糾正個別發不準的音。
4、幼兒自主游戲。
教師引導幼兒與同伴結對,自由組合,自主地開展游戲活動。注意提醒幼兒遵守游戲規則,與同伴友好合作游戲。
讓幼兒用“鐵皮人”“石頭人”“稻草人”等改編游戲兒歌,課后與家人或者小朋友一起玩這個游戲。
游戲兒歌:山上有個木頭人。
山,山,山,山上有個木頭人。三,三,三,三個好玩的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
幼兒園活動教案設計意圖篇五
孩子們對于自己在植樹節活動中種下的豆豆特別感興趣,時不時地會去看一下豆豆長什么樣了。有一次,他們發現自己種的豆豆長芽芽了。孩子們很仔細地觀察著發芽的豆豆,還把沒有發芽和發芽的豆豆作了比較。由此,孩子們對豆豆發芽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于是,根據小班幼兒的特點,我搜尋了莫扎特的一段音樂,以表現豆豆發芽的形象,讓孩子們在玩中體驗植物生長的不易,產生要愛護身邊植物的情感,同時感受音樂的魅力。
1.感受音樂旋律,初步嘗試跟著音樂用肢體表現豆豆發芽的過程。
2.愿意愛護周圍的植物。
《豆豆發芽》的音樂,豆豆發芽過程的視頻,幼兒已學習兒歌《鉆泥巴》。
一、萌發興趣
(析: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為他們即將要接受的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
1.觀察發芽的豆豆。
師:看,我們種的豆豆發生了什么變化?
師:你知道豆豆的種子是怎么長成小芽芽的嗎?
2.觀看豆豆發芽過程的視頻。
師:豆豆要鉆破泥土和太陽公公做游戲。它用力地、慢慢地往上鉆。可是,泥土太緊了。看!豆豆都累得流汗了。不過豆豆沒有放棄,它用盡全身力氣終于鉆破泥土,長出兩片小芽芽了!
師:豆豆是怎么長大的呀?(幼兒描述豆豆發芽的過程。)
二、熟悉音樂
(析:在呈現具象的豆豆發芽的視頻后,再播放抽象的豆豆發芽的音樂,讓幼兒感受音樂旋律。)
師(播放音樂):你聽到了什么?這段音樂聽起來和豆豆發芽有關系嗎?
三、動作表現
(析:引導幼兒用肢體表現對音樂旋律的感受。)
1.自由嘗試。
師:請你跟著音樂來學學豆豆發芽的樣子。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模仿豆豆小小、圓圓的樣子。例如,教師提問:“豆豆還沒發芽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如果有幼兒蹲下來了,教師馬上引導其他幼兒觀察并探索:“你們能不能變得比他更小、更圓,像顆小豆豆?”
2.在教師引導下結合經驗再次嘗試。
(1)豆豆用力鉆泥土。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模仿豆豆用力鉆泥土時的動作、表情。例如,教師提問:“豆豆是怎么鉆出泥土的?是輕輕的,還是要很用力?豆豆要怎么用力才能鉆出泥土呢?你們來試一試。你用力的時候會有什么表情啊?”
(2)豆豆慢慢鉆泥土。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控制自己的動作,到音樂結束時再長出芽芽。例如,教師提問:“豆豆的芽是慢慢長出來的,還是一下子就長出來的?豆豆的芽是慢慢地、慢慢地從泥土里鉆出來的。你們也來試試跟著音樂慢慢地鉆出來。”
3.完整表現。
(1)教師用兒歌《鉆泥巴》引導幼兒跟著音樂用肢體表現豆豆發芽的過程。
(2)教師重點指導幼兒表現芽芽長出來時的各種造型。例如,當幼兒的手沒有伸出來時,教師可說:“這棵小芽大概太陽光還照得不夠,再來曬曬太陽,快快長大吧!”或者可說:“我來為小芽澆點水,小芽快長大吧!長得高高的,長得大大的。”
四、游戲:豆豆發芽
(析:通過游戲讓幼兒對種子發芽與音樂有一個完整、直觀的回憶,并在游戲中體驗到種子發芽的不易,萌發要保護芽芽、保護植物的想法。)
1.隨教師創設的情景做音樂游戲。
師:春天來到了,我把豆豆都種到了泥土里。讓我來給你們澆澆水,豆豆快長大吧。“小豆豆,種地下,發了芽,鉆泥巴。鉆一下,動一下。鉆啊鉆啊,鉆得快,鉆出兩片小芽芽。”
2.總結。
師:一顆種子在陽光和雨水的幫助下,用盡力氣鉆出泥土,才會長成一株小芽芽。不同的小芽芽會長成不同的'花、草和樹,不同的花、草和樹木就能組成地球上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我們可要好好愛護這么美麗的風景,愛護身邊的綠草、鮮花和樹木。
幼兒園活動教案設計意圖篇六
1.知道蘿卜和青菜都是有營養的蔬菜,能分辨紅和綠兩種顏色。
2.發準“蘿”(luo)、“卜”(bo)的音。
活動準備。
1.教師上課用的大圍兜。
2.蘿卜、青菜、小卡片若干。
3.紅蘿卜、綠青菜實物及紅房子、綠房子。
活動過程。
1.教師圍上圍兜,兜里裝著蘿卜、青菜,引出紅蘿卜和綠青菜。
2.觀察并說說蘿卜和青菜的顏色、樣子,知道蘿卜和青菜都可以吃,它們都是有營養的蔬菜。
3.送紅蘿卜、綠青菜回家,幫助托兒分辨“紅”、“綠”兩種顏色。
幼兒園活動教案設計意圖篇七
1、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表述,能從名字、性別、五官等方面介紹自己的寶寶。
2、通過游戲活動,讓幼兒體驗帶寶寶的生活經驗,激發幼兒對父母的情感。
3、鼓勵幼兒帶自己的寶寶和其他小朋友的寶寶一起玩,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
幼兒帶自己喜愛的寶寶。
一、律動《快快樂樂上學去》導入活動。
師:今天,你們上學還帶了誰來呀?
幼(集體):寶寶!
師:快把寶寶抱在身上坐下來。
二、介紹寶寶。
1、師:你的寶寶叫什么名字?是男孩還是女孩呢?
幼1:我的寶貝是個男孩子。
幼2:它叫維尼,是個男孩子。
幼3:我的寶寶叫小白兔,它是女孩子。
2、師:你的寶寶長的是什么樣子的?
幼1:我的寶寶穿了一件藍顏色的衣服。
幼2:我的寶寶黃黃的,它手里拿了一塊手帕,是用來擦鼻涕的。
3、師:你的寶寶喜歡吃什么?它是怎樣走路的?
幼1:它是小兔,會跳(學兔子跳的動作),它喜歡吃青菜和蘿卜。
幼2:我的寶寶喜歡吃古老肉和豬蹄子。
4、師:你喜歡你的寶寶嗎?為什么?
幼1:我的米老鼠很可愛,我很喜歡它。
幼2:我喜歡洋娃娃,因為她的辮子很長,穿的裙子很漂亮。
5、師:現在請小朋友把自己的寶寶介紹給客人老師聽或者講給好朋友聽。
三、帶寶寶。
幼1:我想帶寶寶玩娃娃家。
幼2:我帶寶寶玩小舞臺。
幼3:我要給寶寶搭房子。
2、師:那現在就請小朋友帶著自己的寶寶到各個活動區里去玩吧!
娃娃家:有10個左右的小朋友帶著寶寶在玩游戲,給寶寶做飯,喂寶寶喝奶,讓寶寶睡覺。
建構區:有4個小朋友在給寶寶搭房子和床。幼兒給寶寶搭房子開始沒有考慮空間的大小,只是自己邊搭邊想著搭什么樣的房子,沒有想到房子比寶寶還小,寶寶住不下,后來在老師的啟發下,開始把房子進行擴大。
美工區:有5、6個小朋友給寶寶畫像,情緒較好。
表演區:2個小朋友抱著寶寶在跳舞,2個小朋友把寶寶放在椅子上,拿著話筒唱歌給寶寶聽,4個小朋友抱著寶寶在看表演。
生活區:3個小朋友在給寶寶穿衣服,用皺紋紙條系在寶寶的脖子上做裝飾。
語言區:沒有小朋友帶寶寶去看書。
許多幼兒帶來了寶寶,帶來的寶寶沒有相同的,大小不一。有的是娃娃,有的是動物,幼兒都比較喜歡自己的寶寶,觀察自己的寶寶也很細心。從講述的情況來看能圍繞話題,個別幼兒講述比以前大膽了一些,要繼續鼓勵幼兒大膽講述。幼兒帶寶寶玩得也比較專注,多數幼兒能帶著寶寶在1—2個區里玩,幼兒和寶寶之間交流的語言不太多,要鼓勵幼兒多與寶寶進行交流。整個活動中,教師允許幼兒有自己的活動自由,充分給孩子活動的時間。
幼兒園活動教案設計意圖篇八
活動目標:
1認識老師和小朋友,減少陌生感。
2愿意親近老師并與同伴游戲感受幼兒園生活的快樂。
活動準備:根據條件選擇理想的場地。
活動過程:
1。在操場或教室中讓幼兒圍成一個圈,老師先做示范:(小朋友,我們先圍一個圈。){我們在教室內做的/我先讓幼兒跟我讀的(你們先跟老師讀搖小船,搖呀搖,搖到幼兒園,找到***)接著,老師站起來。邊走邊說:搖小船,搖呀搖,搖到幼兒園,找到***當說到***的名字的時候站在他的后面,叫到的**站起來,對周圍的小朋友介紹自己“我叫***”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看書,體驗與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游戲的快樂。
幼兒園活動教案設計意圖篇九
活動目標:
1、觀察各種各樣的傘。
2、初步了解傘的基本特征。
3、讓幼兒感受傘裝飾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收集各種傘、彩色布條、紙條、毛線、樹葉等裝飾材料。
活動過程:
一、幼兒相互欣賞傘。
1、師:“小朋友帶來的傘,我把他們放在一塊兒了,恩,真漂亮。現在,請你帶你的好朋友去看看這些傘吧。
2、教師提出要求:
(1)看看傘面上有什么?
(2)顏色是不是一樣的?
二、幼兒介紹自己的傘。
1、師:“現在,請小朋友來介紹一下自己的傘。”
2、幼兒逐個介紹。
三、幼兒了解傘的基本特征。
1、師:“我們看了這么多的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每把傘都有的東西是什么?”
2、引導幼兒說出有:傘柄、傘面、傘骨、傘頂。然后教師總結。
四、再次欣賞傘。
五、教師出示已裝飾好的傘。
1、師:“我呀,今天也帶了一吧傘,你們看看,我的傘和你們的傘有什么不一樣?(有布條)這些布條象傘的什么呢?(頭發)對,我呀,為我的傘設計了一頭漂亮的頭發。
2、教師示范用雙面膠粘上頭發。
3、師轉動傘,讓幼兒欣賞裝飾好的傘,激發幼兒制作的興趣。(師:老師為你們也準備了很多的材料,你們可以自己去幫傘裝飾上頭發。
六、幼兒裝飾。
七、放音樂,一起跳舞展示裝飾好的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