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綜合的經濟社會工程,需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夯實實體經濟基礎,強化創新驅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驅動高質量發展。加大研發投入,引入人才、資金活水,運用數字技術和新科技手段,實現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的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謀劃未來,以新質生產力為動力,實現前沿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研討材料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研討材料 篇一
何為新質生產力?
所謂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更體現了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領域、新動能,豐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變化。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將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增強發展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關鍵在“質”。這里的“質”指的是物質、質量、本質、品質。從“物質”的角度看,新質生產力意味著關注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對生產力的改善和提升。從“本質”的角度看,新質生產力是依靠創新驅動形成的生產力,從本質上已區別于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傳統生產力。從“質量”的角度看,新質生產力是體現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勞動力三要素都面對著高質量發展下的更高要求。從“品質”的角度看,這是以高質量發展帶來高品質生活的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落腳于“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中的“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可以說,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要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發展的思想障礙,圍繞創新發展加快體制機制變革,努力構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和制度體系,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為何要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時代呼喚,發展必然。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踏上新征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科技創新做好“動力引擎”、當好“開路先鋒”,加快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大動力。實驗室里的新技術,還需要通過新產業,不斷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現代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到創新時代,中國發展正奔赴在創新征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助于搶占發展制高點。新質生產力對山東最大的價值,就是完善產業布局,從傳統制造業走向先進制造業,完善能源體系、海洋產業等,從而構建出山東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布局體系,使山東的工業在整體上有一個質的飛躍。就在上個月,16件大國重器在電商平臺上架,雖然只作新品展示,但“最硬核”國貨展現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趨勢,顯示著更廣闊的市場前景,購物車裝滿“尖貨”,中國的高質量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新機遇。
怎樣更快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系統的經濟和社會工程,要緊緊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筑牢實體經濟之基,強化創新驅動之本,激發經營主體之力,轟響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要不斷加大新質生產力的研發投入,為新質生產力注入人才、資金的“源頭活水”;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新的科技手段,實現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的有機結合;要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從“書架”到“貨架,的加速度,“放手”發展當下、“放眼”蓄勢未來,通過積極謀劃,依托新質生產力的持久動力,在更多前沿領域實現“換道超車”。
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中,山東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打造未來產業的成果亮眼一一培育壯大32個國家和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7%,“新三樣”出口大幅增長40.6%;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4萬家,增長34.2%。新增國家級“雙跨”平臺3個、居全國第一。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山東緊緊圍繞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落子布局=向新求變,蓄能未來。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研討材料 篇二
——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擺脫了傳統的生產力發展路徑,呈現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市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我市提升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要把牢創新這個核心要素。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領域,以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要大力引進高水平的創新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培養,助力企業創新發展。同時,鼓勵企業自建高水平的創新平臺,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縮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要緊抓改革這個動力源泉。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各種要素向新質生產力流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動能、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營商環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企業關切,以降成本為核心,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政務服務效能,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要規范涉企行政執法檢查,切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加強政策宣傳和解讀,提高政策透明度,增強企業信心,激發市場活力。此外,還需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要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柱。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隊伍。要重視注重創新人才的培育,推進產學研結合,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吸引優秀人才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優化政策環境,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鼓勵優秀人才在郴州創新創業。另一方面,要拓寬引才渠道,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一流人才為郴州發展助力。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人才發揮專長、展現才華,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全市高質量發展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的召開,對于推動郴州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全市上下要堅定信心、攻堅克難,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務實的舉措,推動郴州高質量發展和優化營商環境取得更大成效,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郴州新篇章貢獻力量。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研討材料 篇三
通過集中學習研討,我進一步學習認識了“加快新質生產力,加強基礎研究,推進高質量發展”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夯實科技自立自強基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改革開放等方面進一步作出明確部署,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工作路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悟新質生產力的新任務新要求。下面,我結合自身學習,現將發言如下:
一方面,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所謂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領域、新動能,豐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變化。新質生產力,關鍵在“質”。這里的“質”指的是物質、質量、本質、品質。從“物質”的角度看,關注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對生產力的改善和提升。從“本質”的角度看,新質生產力是依靠創新驅動形成的生產力,從本質上已區別于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傳統生產力。從“質量”的角度看,體現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勞動力
三要素都面對著高質量發展下的更高要求。從“品質”的角度看,是以高質量發展帶來高品質生活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落腳于“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發展的思想障礙,圍繞創新發展加快體制機制變革,努力構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和制度體系,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科技創新成果徑相涌現。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意義在于以新促質,以創新驅動新經濟變革,以新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要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實現路徑。
一是推進科技創新核心驅動力。我們要牢牢把握當前科技革命和
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面向經濟主戰場和科技前沿領域提前謀劃,靠前布局新領域新賽道,夯實未來產業技術基礎,搶占發展制高點。目前我們XX面臨著“標兵漸行漸遠,追兵越來越近”,發展新產業切換新賽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集群,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強化科技力量匯聚高端要素,激活發展新動能。
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生物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云計算、量子信息、腦類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激活傳統產業科技屬性,瞄準信息化、數智化,催生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更有針對性的加快補齊產業短板弱項。
三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在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塑造更多發展新動能新趨勢。加大科技公共服務力度,促進產學研深度對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加大源頭性技術儲備。
四是建設符合新質生產力所需的高端人才隊伍。人才是創新第一資源,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工作機制,培育和引領戰略型領軍型人才,培養應用型人才,大力激發人才積極性。全面培養引進和使用好人才,促進新技術與高素質勞動者、現代金融等要素緊密結合,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充沛新動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創新驅動內涵式增長推動XX市高質量發展譜寫新的篇章。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研討材料 篇四
——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
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昨日召開。會議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對各方面工作再動員、再部署,為全年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施工表”和“路線圖”。
春節剛過,全市即召開大會進一步部署工作、鼓舞士氣,為的正是開好頭、起好步。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周年。北京作為首都,各項事業發展都要有新氣象,各區各部門各單位都要擼起袖子加油干,振奮精神、開拓創新、真抓實干,以一季度開門紅贏得全年主動。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北京是科技創新中心,有責任有條件率先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形成符合首都定位、彰顯創新優勢、厚植綠色底色、深化區域協同、充滿發展活力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格局。要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征、基本內涵和核心標志,用以指導首都高質量發展實踐。要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領先優勢、首都大市場優勢、綠色發展優勢、區域協同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積極作為,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
滿足群眾需要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在增進民生福祉上用心用力。要充分激發社會活力,持續轉變工作作風,在“北京服務”上下功夫,提振市場預期和發展信心。安全是發展的前提。首都面臨的風險挑戰是多方面的,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在防范化解風險上筑牢屏障。要堅持穩字當頭,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戰鼓催征,號角聲急。各項任務要求已經明確,關鍵在見行動、求實效。要不折不扣抓落實,對標對表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確保貫徹落實不跑偏、不走樣;要加強統籌協調,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突出重點和關鍵,同向發力、主動作為;要提高能力水平,克服“本領恐慌”,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努力成為行家里手;要營造良好氛圍,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強化熱點問題引導,弘揚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要鞏固和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拿出首都干部應有的擔當和魄力,保持昂揚斗志和必勝信念,奮力推動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
人勤春早,實干爭先。做好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工作意義重大。讓我們堅定信心、開拓奮進,全力完成目標任務,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首都貢獻,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