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三部分重點中學12月聯合測評語文試題及答案,是高三語文復習備考的關鍵資料。該試題全面考查學生語文素養,在現代文閱讀中,有對文學類文本深刻內涵的剖析,對實用類文本信息整合的檢驗;文言文閱讀涉及實詞虛詞理解、文意翻譯;作文則注重對時事熱點的思考與觀點表達。答案精準解析,助力學生明晰思路,提升答題能力。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2025屆高三部分重點中學12月聯合測評語文試題及答案。
2025屆高三部分重點中學12月聯合測評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34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①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與人文歷史研究碰撞出不少火花,那么,AI對于古代漢語的理解能力怎么樣?
②日前,北京師范大學中文信息處理與古典文獻學專業的研究者們嘗試訓練一個“飽讀詩書”的語言模型,并讓AI來參與古籍整理的工作。模型學習的對象包括《四庫全書》與“殆知閣”語料庫,而學習的方法則來自語言智能領域最新的深層語言模型。
③2018年,谷歌公司曾推出了深層語言模型BERT,它在閱讀理解等11項語言理解任務中刷新紀錄。和之前的方法相比,深層語言模型一是可以吞吐超大量的數據,二是有很強的記憶和理解能力。現有的深層語言模型覆蓋了英文和中文,但卻不具備理解古漢語的能力。于是,研究者們希望通過上述海量的古漢語數據來讓機器“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詩書禮樂文化。在多塊計算卡上并行訓練了約一周時間后,古漢語BERT初出江湖,AI可以像人一樣聯系上下文理解字詞含義,并將其以數學向量表示。
④為了檢測其理解效果,研究者們引入了句讀任務。在古典文史學習過程中,句讀通常是必備的基本功。古文句讀不僅需要考慮當前文本的語義和語境信息,還需要綜合歷史文化常識,對古漢語知識有較高要求。宋代大儒朱熹讀韓愈文章,便有“然不知此句當如何讀”之惑。在句讀的過程中,有三項重要的技能點:利用古漢語特有的節奏和韻律感,聯系上下文語境信息推敲求解,調用文本之外的歷史文化知識。
⑤雖然現在很多古代經典都出版了標點本,但其中常常包含錯誤,并且,在現有的古籍數據中,大部分文獻仍未實現句讀。據統計,“殆知閣”古代文獻藏書2.0版語料庫規模約33億字,其中僅25%左右的數據包含標點。如果依靠人工繼續整理這些古籍,則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整理到頭。如果依靠計算機,現有的技術方法卻普遍只能達到60%~70%的準確率,還很難為人所用。
⑥為了讓AI在理解文義的基礎上具備句讀功能,研究者們準備了大量帶標點的數據,包括超過30萬首古詩,2萬余首詞,800多萬段古文,模型還引入了處理標簽序列的機制來專門學習句讀方法。由于詩詞具有較為明顯的格律特征,如大部分古詩為四五七言,而詞牌名可以提示斷句規則,為了幫助模型更好地學習語義和韻律信息,在預處理數據時保留了古詩題目,并去除詞牌名。
⑦在多塊計算卡上并行學習了數天句讀后,模型終于“出山”。在測試環節,研究者們引入了兩輪難度不同的實驗。普通版測試對象為一批模型從來沒見過的詩詞古文數據(古詩5000首,詞2000首,古文5000段),實驗中,模型在詩、詞、古文的句讀準確率上分別超過了99%、95%和92%,較之已有的自動斷句方法取得了巨大提升。升級版測試對象為已出版古籍中的句讀疑難案例。根據司馬朝軍等學者研究,從中華書局出版的《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周禮正義》中抽取出了60則句讀誤例(排除了模型訓練時見過的數據)。這兩本古籍均由該領域專家完成整理和句讀標點,并經多次校對,其中的誤例可謂句讀任務的難點所在。研究人員從司馬朝軍的研究中找出了《總目》中11則與句讀相關的錯誤,發現模型可以完全做對8則。又選擇了王文錦等人點校的《周禮正義》一書,將顏春峰等人整理的49則斷句誤例送入模型測試。其中,模型能完全正確斷句27則,斷句存在問題的有22則。
⑧總的來說,模型在已出版古籍的斷句疑難誤例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測試共計60例(均為專家標點錯誤,并經多次校對未查出),而模型竟能完全正確斷句35例,可以說達到了較為實用的水平。
⑨從應用角度看,這里的句讀方法既可以用于大規模古籍整理中預斷句工作,大大減輕專家負擔,也可用于校對環節,幫助檢測人工斷句或標點的錯誤。在后續工作中,除了提升已有的句讀模型,還希望將基于深層語言模型的古漢語知識表示方法應用到古文翻譯、古詩文創作等其他古漢語信息處理任務中。
(摘編自胡韌奮、李紳、諸雨辰《讓AI一口氣讀完<四庫全書>會怎樣?》)
材料二:
2024年8月27日,北京師范大學古漢語大語言模型“AI太炎2.0”發布會暨數智時代應用語言學學科建設路徑與方法座談會在京舉行。
“AI太炎”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大項目“古籍整理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究”的核心成果,是專門適用于古漢語文本理解的大語言模型。該模型是針對古漢語信息處理任務的特點,從頭構建的專門適用于古漢語文本理解的大語言模型。該模型具有較強的古典文獻釋讀能力,支持詞義注釋、文白翻譯、句讀標點、用典分析等多種具有挑戰性的文言文理解任務,且兼容繁簡中文輸入。此外,在輔助古籍整理、辭書編纂和語言研究等方面,該模型也表現出了很大的應用潛力。
據悉,“AI太炎1.0版”于2023年11月進入內測階段,學術科研、基礎教育、編輯出版等不同行業領域的4000余名用戶參與內測,為模型改進提出了寶貴建議。研究團隊在此基礎上對模型進行了持續迭代優化,并發布了該模型2.0版,以期更好地助力古籍整理、文言文教學和古漢語信息處理研究。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古漢語大語言模型“AI太炎2.0”發布會在京舉行》)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往語言模型無法吞吐巨量的數據,也沒有強勁的記憶和理解能力,深層語言模型在這兩方面具有優勢。
B.研究者在預處理古詩文數據時保留了詩題,并去除詞牌名,旨在幫助模型更順利地學習語義和韻律信息。
C.在第一輪的普通版實驗中,AI模型在詞體的句讀準確度上表現最好,而詩體、古文次之,三者差別不大。
D.基于科研、教育等不同領域用戶的參與以及他們對模型提出的改進建議,“AI太炎2.0版”得以順利發布。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研究者們之所以讓語言模型解決句讀問題,是為了用客觀的方式測試模型的理解能力,考查其在古典文史閱讀中的必備技能。
B.現在很多古代典籍都有了標點本,但總體上錯漏較多。因此現有的識別技術方法的準確率并不理想,依然很難為人們所使用。
C.根據AI模型在古代典籍數據庫的斷句實戰上的優秀表現,可以認為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AI模型已經超越了專家的水平。
D.古典文獻釋讀是“AI太炎”模型具有的重要功能,這一模型能應對多種具有挑戰性的古文理解難題以及語言研究方面的困境。
3.下列案例中,哪一項最不適合作為論點“語言模型具有句讀三項重要的技能點”的論據(3分)
A.“AI太炎”在處理“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一句句讀時,能根據古代的文化常識將后半部分的“端章甫”保留而不斷開。
B.“AI太炎”在處理“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一句句讀時, 能根據古代的書信格式要求在“教”“久”處而非在“君”處斷開。
C.“AI太炎”在處理“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一句句讀時,能根據《漁家 傲》的詞牌特點在“起”“里”處斷開而非在“連”“里”處斷開。
D.“AI太炎”在處理“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一句句讀時,能根據 駢文“四六成句”的特點正確地在“竹”“樽”“華”處分別斷句。
4.小剛在閱讀上述材料后,繪制了一幅思維導圖。請結合材料內容,下列對思維導圖的解說
A.①處適合填寫“研究理念”B.②處的概括描述不夠準確
C.③處對應材料一的第六段D.④處適合填寫“研究結論”
5.劉教授是一名已退休的古代漢語教授,近期他正在研讀一本冷門的中國古代典籍,但僅靠個人之力十分頭疼,你向他推薦AI模型作為輔助工具,請根據下列交際情境擬寫幾條推薦要點。(6分)
劉教授:相關的介紹我也看了,但感覺沒什么必要。"AI" 學習的都是現成的句讀材料,對沒見過的文獻未必有效吧?況且我看它的正確率也沒有特別高,那不是我還需要再校對一遍,工作量更大了嗎?學習古漢語還是要老老實實讀出版的紙質書,不能相信那新鮮玩意。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在泥土中誕生
張煥軍
我與周起翔老師相識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周老師話少,課余時間,通常一個人在美術室里擺弄泥土。
有一年暑假,我見了他,模樣又黑又瘦,高高的個頭越發單薄,像是變了個人。問他是不是病了。他笑笑,輕松地說,去了一趟西藏。西藏!我感到驚詫。那時,旅行還是個新鮮事兒,去西藏更是不可想象。在我追問下,周老師講述道——
去西藏,一方面,是為了寫生,搞美術的,不外出寫生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磨煉自己的意志,看看在苦難面前自己的承受力。于是,我懷揣五十塊錢,只身一人進藏。路上遇到的艱辛不勝枚舉……
到了藏區已身無分文。長時間的顛簸,使得渾身酸疼。頭發瘋長,如野人一般。鞋底子幾乎磨破,加之紫外線的照射,皮膚被曬得黝黑,眼窩凹陷。有一天,身體實在快堅持不住了??匆娺h處有幾間房子,我拖著無力的腿慢慢挪了過去,倒在了一戶人家的門前。隨著倒地的聲響,由門里出來一個男人。男人看上去50多歲,看見這種情形,似乎嚇了一跳。他警覺地問:你是什么人,干什么的?我虛弱地說:我是個畫畫的。說著本能地打開了隨身的挎包,里面只有筆和紙??吹竭@里,男人急忙扶我進屋。我請求他給我一碗飯吃。我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我說:我沒有錢。男人沒有說話,轉身進了廚房,不多時,端出一碗帶肉的飯。我就著淚水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這碗飯。男人說:你給我孩子畫張像吧,算是你的飯錢,可以不要錢住下。
講到這兒,周老師眼睛噙滿了淚水。
改革開放,喚醒了沉睡的經濟,同時,也激發了人們心中的夢想。為了追夢,大家各奔前程。當時通信不便,彼此間的聯系就中斷了。幾年前,去韓城司馬遷祠,遠遠望見祭祀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巨大的司馬遷塑像。司馬遷手握書卷,眺望遠方,峨冠博帶,須發飄逸,一副剛直不阿、威武不屈的神態。在《報任安書》一文中,司馬遷講述了他遭受腐刑的經過,回答了他為什么要忍受常人不能忍的奇恥大辱,訴說了他的悲憤,闡釋了他的生死觀。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作為人,“活”的司馬遷已經死了,而“死”了的司馬遷還 活著,他要用“死”的生命,撰寫完成千古絕唱《史記》。
剛正的面頰、堅毅的眼神、威武的胡須、飄舞的發帶,這不正是人們心中那個風骨凜然的司馬遷嗎!一個鐵骨錚錚、敢于直言的史官, 一個千人吾往正直無畏的人。這是一座賦予司馬遷生命和靈魂的雕像。
看了雕像說明,才知是周起翔先生的作品。
多年未見了,他竟然已是蜚聲海內外的雕塑大家??磥?,這個世界,在成功與平凡之間,不是誰輸在了起跑線,而是誰對夢想的追求更執著。
我的一本散文集需要題寫書名。我想到了周起翔。電話那頭傳來了愉快的話語,他滿口答應。
“歡迎、歡迎。”曉玲嫂子依然是快言快語。我向她問好,并打趣兒地與她拉話。“嫂子是愈發的年輕了。”
“住這兒是被動養生。”
“養生還分主動與被動?”
“耕讀,作畫,書寫。粗茶淡飯。思無慮,行無阻,鴻儒往來,談笑風生。自然生息,生養自來,這就是被動。”
聽罷,我豁然開朗。老子云,道法自然。“被動”是順應。順天應人,抱樸守拙。這實際是一種生活上的“主動”回歸。
周老師一如往常。足蹬布鞋,一襲休閑裝束。頭發過耳,胡須三寸,略有花白。氣色紅潤,舒展,輕松。
架子上擺著幾件新近創作的雕塑,造型卻是獨特。其中一件是,一個弓背坐在凳子上的男人。手臂擱在腿上。人腿和凳子腿化為一體。奇怪的是脖子上沒有了腦袋,腦袋在凳子腿旁放著。另外三件也是有趣,慵懶地斜躺在椅子上的人;耷拉著腦袋站立在框架中的人;兩個向上攀爬又相互蹬踏的人。“這是一組生活中的寫實雕塑。”周老師邊說邊拿起其中的一件。他接著說,“有些事情,就是把腦袋想掉了也不會想明白的,因為人與物已經化為一體,逃脫不了的。”經他這么一說,我似乎明白了點。
我們又聊起了司馬遷。我說,那座雕塑已經成為司馬遷塑像的經典。我個人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不是你的自畫像。我說,我指的是精神層面。
周老師沉思了一下。他說,這件作品整整耗費了他三年時間。為了把司馬遷還原為那個時代的人物,賦予雕塑以生命,他在精神上一直處于亢奮中,仿佛活在漢代,不斷地在與司馬遷對話,為此,體重下降了12斤。嫂子插話說,她見過周老師在塑造司馬遷像時的狀態,有一次在雕塑架上正雕著呢,突然,他抱著塑像的頭部失聲大哭起來,我和他的學生在下面看著心疼不已。知道是周老師與作品又對上話了。雕像揭幕前,周老師請了徐村的村民來看。這些都是司馬遷的后裔,看見塑像,他們撲通、撲通地紛紛下跪,對著塑像們近乎兩千年前的先祖三叩九拜。他們含淚對周老師說,這就是他們心中的先祖啊。
返回的路上,我想,周老師手中的那團泥土,不僅是他快樂的源泉,而且更是他“創造” 的過程。他要目睹和感知手中的泥土有呼吸、有靈魂。周老師的使命就是給這些泥土賦予生命。每個人或高貴或平庸或低賤,都是帶著各自使命而來。圣賢們說,橄欖只有通過不斷地萃取才能榨取出它的馨香之氣。 一個賦泥土以馨香的人,內心一定是干凈純粹的人。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韓城的司馬遷塑像作品,是周老師在改革開放后創作的,該作品使他一下子成為“蜚聲海內外的雕塑大家”。
B.作者提到“夢想”,從時代激發夢想到大家各奔前程追逐夢想,再到周老師對夢想的執著追求,具有啟迪之意。
C.對于居家生活中的周老師,作者用了一連串簡潔明快的短句描寫其衣著、須發和氣色,從中透露著樸拙與自然。
D.周老師家里架子上的一組雕塑,不僅具有獨特的造型,還蘊含著深刻的象征意義,意在表達對生活的思考。
7.關于文中周老師敘述去西藏的經歷,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去西藏旅行在當時是個新鮮事,所以敘述這段經歷才能突出人物形象的獨特性。
B.周老師的經歷說明,美術家既要堅持寫生,又要磨煉自己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
C.周老師的這段敘述,是為了表現藏區人的善良,與本文主題關系不大,可刪去,
D.這段文字主要用肖像描寫和簡潔的對話再現了周老師在藏區對苦難的深刻體驗。
8.文章有兩處提及曉玲嫂子,各有何用意?(4分)
9.作者為什么認為司馬遷雕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周老師的自畫像?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①,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節選自《論語˙八佾篇》,有刪改)
材料二:
或問鄭之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③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④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信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
(節選自《論語˙憲問篇第十四》,有刪改)
材料三: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 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腹珜嵄闭魃饺?,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玷,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節選自《史記·管仲列傳》,有刪改)
【注】①三歸:三座諸侯才能享有的華麗的高臺。②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別國國 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臺。③召忽:春秋時齊國人,與管仲同時輔佐公子糾。④被(pī)發左衽:衽,衣襟。“被發左衽”是當時的夷狄之俗。
10.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桓公A實怒B少姬C南襲蔡D管仲因而伐楚E責包茅不入F貢G于周室。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攝,兼任,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攝乎大國之間”的“攝”意義相同。
B.沒齒,“沒”意為盡、終,“齒”指年齡,與成語“沒齒難忘”中的“沒齒”的意義相同。C.區區,小,與《陳情表》中“是以區區不能廢遠”的“區區”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
D.小,小看、輕視之意,與《師說》中“小學而大遺”的“小”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八佾篇》中孔子認為管仲“器小”,因為管仲在齊國當宰相的時候,為自己聚斂財富,又不知節儉,甚至還有僭越的行為,這些都與孔子重視的“禮”相悖。
B.《憲問》中孔子肯定了子產和子西的仁惠,但當被問及管仲時,孔子只說雖然管仲奪取了伯氏的封地,卻能讓伯氏對他沒有怨言,此處并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
C.管仲善于把禍患化為祥福,當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時,管仲就根據當時的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侯們因此歸附齊國,并稱贊管仲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D.在管仲的治理下,齊國憑借地域優勢,積累財富,富國強兵,盡力讓百姓過上順心如意的生活,這也許是管仲富可敵國、奢侈僭越,齊國百姓卻不足介意的原因。
13.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豈若匹夫匹婦之為信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2)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14.請結合三則材料,概括孔子對管仲有不同態度的原因。(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兩首清詩,完成15~16題。
閻典史①祠
[清]王家枚
斗大孤城扼暨陽②,留將遺發見高皇。
慘羅雀鼠充軍食,盡化沙蟲吊國殤。
此日冠裳新俎豆,當年竹木舊戈槍。
陰風蕭颯棲霞寺,毅魄常存振大綱。
題閻典史祠(節選)
[清]趙翼
明季雖多殉節臣,乙酉之變殊少人。
將帥降幡蚤豎壘,公卿款表先趨塵。
高門王謝獻城亟,盛名巢由拜路頻。
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史。
【注】①閻典史:閻應元,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1645年,任江陰典史,離任后返城率10萬義民,面對24萬清軍鐵騎,困守孤城81天。②暨陽:江陰市古稱。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詩開篇以夸張的筆法描摹出閻典史率義軍堅守的孤弱無援的江陰小城,守城將士們遺發明志,以死捍衛家園。
B.趙詩以宏大的歷史敘事開篇,講述了明朝末年乙酉之變,清兵南下之際,閻典史抗擊清軍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C.王詩借“冠裳”“俎豆”表現了百姓告祭英烈的場景,與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一片神鴉社鼓”的立意一致。
D.趙詩結句采用反問手法加強抒情,詩人表面質疑閻典史此類節烈非凡的英勇將領的出現,實則對其充滿贊嘆與敬佩。
16.兩首詩均展現了對歷史英雄閻典史的敬仰與懷念,但描寫角度和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勸學》中“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表明師生之間可以教學相長,這與韓愈《師說》中“,”理想的師生關系一致。
(2)《明湖居聽書》描寫聽眾被琵琶聲深深吸引,仿佛時間都靜止了的句子“滿園子的人都 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與《琵琶行》中用明月側面表現琵琶女高超技藝的詩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3)黛玉葬花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悲泣春花,哀嘆命運。在古詩詞中,不乏含“花"字且借以抒發悲涼之意的佳句,比如“,"。
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19分)
門多薩(以下簡稱“門”):你說過,(甲),究竟應該怎么看?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下簡稱“加”):兩種說法都對。我在開始的時候,剛剛著手探索寫作的奧秘,心情欣喜愉快,曾經一口氣寫完一個短篇小說??涩F在一天能寫完一個大段落就算萬幸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寫作已經變成一件苦差。
門:為什么呢?你已經嫻熟地掌握了駕馭文字的技巧,寫起來應該A了。
加:原因很簡單,就是責任心越來越強了?,F在我覺得,每寫一個字母,都會引起更大的反響,對更多的人產生影響。
門:對你來說,(乙)?
加:我認為,別的作家有了一個想法、一種觀念,就能寫出一本書來,而我總是得先有一個視覺形象才可動手寫作。比如《百年孤獨》就是基于這樣一個視覺形象:一個老頭兒帶著一個小男孩去見識冰塊,他讓香蕉公司的人打開一箱冰凍鯛魚,把小男孩的手按在冰塊里。
門:老頭兒是你的外祖父馬爾克斯上校吧?
加:是的。
門:那就是說,你是從現實中擷取素材的了。
加:在我的小說里,可沒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的。
門:《百年孤獨》里可愛的美人兒蕾梅黛絲呢?你曾經說過,美人兒蕾梅黛絲飛上天空可不容易。
加:我當時實在想不出辦法打發她飛上天空,很著急。①有一天,一個來我們家洗衣服 的高大漂亮的黑女人在繩子上晾床單。②當時風很大,她怎么也晾不好,卻讓風給刮跑了。這時,我B,美人兒蕾梅黛絲有了床單就可飛上天空了。
門:這就是所謂的靈感吧!
加:③我認為,靈感既不是一種才能,也不是一種天賦。④它是作家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同他們要表達的主題達成一種和解。因為寫作的人要設法探究主題,但主題則力圖設置種種障礙。有時候,因為某種契機所有的障礙一掃而光,這時你會感到,寫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這就是我所認為的靈感。
(摘編自加西亞˙馬爾克斯、門多撒合著《番石榴飄香》)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
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
20.文中標序號的句子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21.本學期你所在班級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是匯編一本《多義詞小詞典》,你的任務是整理“可” 字的用法,請結合文中加點的"可"字,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22.畫線句中加點的三種人所指的都是“作者”,請問這三種稱呼方式各有何效果?(3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諫太宗十思疏》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論語》
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禮記》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將伐顓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語句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話聯想思考,也可以把幾個語句聯系起來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屆高三部分重點中學12月聯合測評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及參考范文
1.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題思路】材料一第7段原文為:“普通版測試對象為一批模型從來沒見過的詩詞古文數據(古詩5000首,詞2000首,古文5000段),實驗中,模型 在詩、詞、古文的句讀準確率上分別超過了99%、95%和92%”,可知AI模型在詩體的句讀準確度上表現最好,詞體次之、古文再次之。故選C。
【評分標準】選對得滿分3分。
2.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題思路】B項,強加關系,“雖然現在很多古代經典都有了標點本,但其中常常包含錯誤”與“現有識別技術方法的準確率并不理想,依然很難為 人們所使用”不構成因果關系。C項,“AI 模型在古代典籍數據庫的斷句實戰上的優秀表現”有誤,材料一第7段原文為“已出版古籍中的句讀疑難案例”,范圍擴大,且“超越了專家的水平”于文無據。D 項,曲解文意,材料二第2段原文為“該模型具有較強的古典文獻釋讀能力,支持詞義注釋、 文白翻譯、句讀標點、用典分析等多種具有挑戰性的文言文理解任務,且兼容繁簡中文輸入。此外,在輔助古籍整理、辭書編纂和語言研究等方面,該模型也表現出了很大的應用潛力”,但“辭書編纂和語言研究”只是其“表現出了很大的應用潛力”的一方面,說明尚不具備成熟的駕馭能力。故選A。
【評分標準】選對得滿分3分。
3.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以及文言常識的能力。
【解題思路】材料一原文中有關“語言模型具有句讀三項重要的技能點”的界定分別是:利用古漢語特有的節奏和韻律感;聯系上下文語境信息推敲 求解;調用文本之外的歷史文化知識。
A項,屬于“調用文本之外的歷史文化知識”將“章甫”保持不斷。
C項,屬于“利用古漢語特有的節奏和韻律感”將文本根據詞律而非詩歌格式斷開。
D項,屬于綜合運用“利用古漢語特有的節奏和韻律感”和“調用文本之外的歷史文化知識”,既考慮了駢文“四六”的句式特點,也關照了“彭澤”“朱華”的用典情況。
B項,“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 一句未在“君”處斷開,是根據上下文信息(由下文“冀君實或見恕也”可見,“君實”是司馬光的字)進行的判斷,與書信的格式要求無關。故選B。
【評分標準】選對得滿分3分。
4.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圖文轉換以及概括、理解文本的能力。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一前兩段可知,①處應當填“研究背景”;②處的描述確實不夠準確,材料一原文描述為“而學習的方法則來自語言智能領域最 新的深層語言模型”,只能說材料一描述的古漢語 模型學習方法來源于最新的深層語言模型,不能直接認為它的學習方法等于深層語言模型;③處對應材料一原文第7段;④處應當填寫“功能特點”。故選B。
【評分標準】選對得滿分3分。
5.①AI引入了處理標簽序列的機制來專門學習句讀方法,能應對沒見過的文獻。②AI在大量未見過的句讀數據處理中表現優秀,正確率超過九成。③AI 出錯的例子均源于專家標點錯誤,實驗證明其已經達到了較為實用的水平。④當下出版的標點本常常包含錯誤,且大部分文獻仍未實現句讀。 ⑤AI模型由數千名各行業人士參與測試,它的古典文獻釋讀能力強,且經歷了持續迭代優化。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以及篩選信息的能力。
【解題思路】根據劉教授的話,應針對他的質疑,在文中找到應對的辦法。劉教授的第一個問題“對沒見過的文獻未必有效吧?”,在材料一第6段“引入了處理標簽序列的機制來專門學習句讀方法”, 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材料一第7段“普通版測試對象為一批模型從來沒見過的詩詞古文數據,實驗中,模型在詩、詞、古文的句讀準確率上分別超過了99%、95%和92%,"也可以回答這一問題。 劉教授的第二個疑問“它的正確率也沒有特別 高”,可以在材料一第8段找到對策,原文說“測試共計60例(均為專家標點錯誤,并經多次校對未查出),而模型競能完全正確斷句35例,可以說達到了較為實用的水平”,可以概括后得到答案。針對劉教授“學習古漢語還是要老老實實讀出版的紙質書”,材料一第4段“雖然現在很多古代經典都出版了標點本,但其中常常包含錯誤,并且,在現有的古籍數據中,大部分文獻仍未實現句讀”,概括后可以作為答案。劉教授最后還說“不能相信那新鮮玩意”,在材料二里,可以看到“AI太炎”的內測和更新迭代,很好地應對了這個疑問。
【評分標準】每點2分,寫出任意3點即可得滿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6.A【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
【解題思路】司馬遷塑像作品與周老師成為“蜚聲海內外的雕塑大家”不是直接的因果關系。文章中找不到二者有必然聯系的依據。
【評分標準】選對得滿分3分。7.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
【解題思路】A項,因果不當,除了西藏旅行,還有其生活方式、雕塑造型等都能突出其獨特性。B項,擴大范圍,“吃苦耐勞”是周老師個人的追求。 C項,這段經歷主要是表現周老師磨煉自己的意志,鍛煉自己對苦難的承受力,他才能賦予司馬遷塑像以生命和靈魂。
【評分標準】選對得滿分3分。
8.①第一處:多年未見之后,借曉玲嫂子在閑聊中的一番爽直言語,透露了周老師“主動”回歸的生活狀態,為后面理解其作品和藝術追求作鋪墊。 ②第二處:談及司馬遷雕像創作時,曉玲嫂子的插話,補充了創作中的重要細節,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也豐富了周老師的形象。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學作品藝術手法的能力。
【解題思路】題目要求分析文章中作者兩處提及曉玲嫂子的用意所在,考生首先要考慮兩處具體的語境,其次要注意,曉玲嫂子并非作品要呈現的主 要人物,作者提及她應該與主要人物周老師有關。第一處提及曉玲嫂子是在文章第11—15段,曉玲嫂子在閑聊中有一番爽直言語,直接陳述了自己 對現在生活狀態的想法,其實也間接透露出了周老師“主動”回歸的生活狀態,同時為后面理解周老師的作品和藝術追求作鋪墊。第二處在文章倒 數第2段,談及司馬遷雕像創作時,曉玲嫂子的插話補充了創作中的重要細節,增強了作品感染力,豐富了周老師的形象。
【評分標準】每點2分,共4分。第①點答到“透露了周老師‘主動'回歸的生活狀態”給1分,“為后面理解其作品和追求作鋪墊”給1分;第②點答到 “補充了創作中的重要細節”給1分,“增強作品感染力”或“豐富了周老師的形象”給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9.①司馬遷雕像是周老師堅強信念的象征。司馬遷雕像有剛正的面頰、堅毅的眼神,周老師憑堅強的信念走完艱苦的西藏之旅,因堅守自己熱愛的事 業、執著追夢而成為蜚聲海內外的雕塑大家,堅強的信念是其精神共有的底色。②司馬遷雕像是周老師強烈使命感的代言。司馬遷忍奇恥大辱苦心 著書,使命是驅動力;周老師付出全部的心力賦予雕塑作品以生命和靈魂,傳承精神,有著作為藝術家的強烈使命感。③司馬遷雕像體現周老師因精 神層面的價值而升華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司馬遷雕像由泥土誕生而精神永恒,周老師內心干凈純粹,“主動”回歸生活,以作品展現對生活的思考,啟迪眾人。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能綜合理解文學作品重要語句及文章思想內容的能力。
【解題思路】題目要求學生能結合全文理解文中重要語句。回到原文,由西藏之旅及執著追夢而成為蜚聲海內外的雕塑大家,可以歸納出“堅強信 念”這一共通點;再進一步梳理全文,文章最后一段,由周老師付出全部的心力賦予雕塑作品以生命和靈魂,傳承精神,可以歸納出“強烈使命感”這 一共通點;文章倒數第3段中作者提到自己認為司馬遷雕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周老師的自畫像,并補充說明指的是“精神層面”,這樣可以給考 生提供比較明確的思考方向。由周老師內心干凈純粹,“主動”回歸生活,以作品展現對生活的思考,結合“‘死'了的司馬遷還活著”可以發現司馬 遷雕像就是周老師對生命價值思考的體現。
【評分標準】每點2分,共6分。第①點答到“堅強信念”給1分,結合文本分析給1分;第②點答到“使命感”給1分,結合文本分析給1分;第③點答 到“因精神層面的價值而升華”或“對生命價值的思考”給1分,結合文本分析給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0.CDE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
【解題思路】這句話的大意為: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另嫁)而發怒,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 借這個機會討伐楚國,責備楚國沒有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怒少姬”主謂賓齊全,其后應斷開,即C 處;“南襲蔡”,主語承前省略,“南”是狀語,“襲蔡”指向南襲擊蔡國,謂語賓語齊全,其后應斷開,即D 處;“管仲”是人名,“因”指趁機,“而”是連詞,“伐楚”指討伐楚國,語意完整,因而斷在E處。附原文標點: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
【評分標準】每涂對一處給1分,共3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11.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解題思路】B項,“沒齒難忘"是終生難忘,“沒齒”是終生的意思,文中意為伯氏終生沒有怨言,二者意義相同。C項,《陳情表》中“區區不能廢 遠”的“區區”是謙辭,形容自己的私情,文中意為“小小的”,是形容詞,形容齊國的國土面積不大。二者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D項,本文的“小”是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小看”“輕視”,《師說》中“小”是名詞,指小的知識(句讀),二者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A項,本文“攝”的意思是“兼 任”,“攝乎大國之間”的“攝”的意思是“夾處”,二者意義不同。故選A。
【評分標準】選對得滿分3分。12.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窘忸}思路】C項,根據材料三原文“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可知,這里的“故曰”,不是諸侯們的話,而是太史公司馬遷對此的評論。故選C。
【評分標準】選對得滿分3分。
13.(1)難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信用(的小節),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而沒有人知道嗎?
(2)古話說:“要順勢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過錯,所以君臣之間能互相親近。”難道這說的是管仲嗎?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題思路】(1)“自經于溝瀆”的“于溝瀆”是介詞結構后置,翻譯為“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莫”,沒有人。
(2)“匡”,匡正、糾正;“管仲之謂”說的是管仲,賓語前置。
【評分標準】第(1)題,“于溝瀆”“莫”各1分,句意2分,共4分。第(2)題,“匡”“管仲之謂”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14.①在材料一中,孔子認為管仲不知禮,因為管仲不知節儉,自己的一些器用與國君的標準一致。②在材料二中,孔子對管仲主要是肯定的態度, 認為他符合“仁”的標準。因為管仲在輔佐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不用武力(或匡正天下,百姓受益至今)。③在材料三中,司馬遷推測孔子輕視 管仲,是因為管仲不勉勵齊桓公行王道,卻輔佐他稱霸。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解題思路】材料一中,孔子認為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不知節儉,“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玷。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自己的一些器用與國君的標準一致。材料二中,孔子肯定管仲,“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 仁!"認為他符合“仁”的標準,管仲在輔佐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不用武力。“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 發左衽矣。”匡正天下,百姓受益至今。材料三中,司馬遷認為“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 霸哉?”可見,司馬遷推測孔子輕視管仲,是因為管仲不勉勵齊桓公行王道,卻輔佐他稱霸。
【評分標準】第①②兩點,孔子的態度和原因各1分,第③點1分,共5分。
【參考譯文】材料一: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
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座諸侯才能享有的華麗的高臺,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么談得上節儉呢?”
(那人又問:)“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正對大門的影壁,管仲也設立這個墻壁。國君為了兩國君的友好,(同別國 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么還有誰不知禮呢?”
材料二:
有人問鄭國的子產是個怎樣的人??鬃诱f:“是個有恩惠于人的人。”又問子西。孔子說:“他(也是)呀!他(也是)呀!”又問管仲??鬃诱f: “他把伯氏駢邑的三百家奪走,使伯氏終生吃粗糧,直到老死也沒有怨言。”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 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自殺,卻又做了齊桓公的相。”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 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還受到他給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發、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后民族了。難道要(管仲)像一 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信用的(小節),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而沒有人知道嗎?”
材料三:
管仲在齊國當宰相執政以后,憑借著小小的齊國處在海邊的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百姓同好惡。所以說:“倉庫儲備充實 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懂得榮辱;君主遵循法度,‘六親'才會穩固”“禮、義、廉、恥不發揚光大,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 像流水的源頭,要順應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實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順應著給予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順應他們而廢止。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于把禍患轉變祥福,把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事情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另 嫁)而發怒,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借這個機會討伐楚國,責備楚國沒有向周王室進貢包茅。齊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借這 個機會命令燕國整修明召公時期的政教。齊桓公與魯國在柯地會盟,后來想背棄魯國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根據當時的形勢勸齊桓公 信守盟約,諸侯們因此歸附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獲取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管仲的財富比得上諸侯公室,擁有諸侯才能享有的三座華麗高臺和國君的宴飲設施,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管仲去世后,齊國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諸侯國強盛。
太史公說: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王室國運衰微,桓公既然賢明,而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幫助他稱霸嗎? 古話說:“要順勢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過錯,所以君臣之間能互相親近。"難道這說的是管仲嗎?
15.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綜合理解、賞析詩歌形象以及課內銜接比較的能力。
【解題思路】C項,與辛詞中的立意完全不同,王詩是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將不同時空的情景組合,更突出百姓在幾百年后依然紀念和傳頌著閣 典史及其部下英勇抗敵的事跡。辛詞中“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描寫是為了表達對百姓忘卻歷史、安于現狀的憂慮。
【評分標準】選對得滿分3分。
16.①王詩從作戰的角度切入,側重于正面描寫閻典史率領義軍抗擊外侮的英勇事跡。詩的首聯、頷聯著重描繪閻典史及其部下堅守孤城、誓死不屈 的英勇形象,并通過戰爭期間的艱難生活進一步強化為國捐軀的悲壯場景。頸聯和尾聯中則側重抒情,閻典史的英勇精神永存,激勵著后人堅 守正義、誓死報國。②趙詩更側重于將其置于歷史背景中,通過對比更突顯閻典史的節烈精神。詩歌開篇即對比明朝末年眾多殉節之臣與乙酉 之變中屈指可數的真正堅守節操之士,為后文突出閻典史的節烈精神做了鋪墊。接著,頷聯和頸聯則通過列舉將帥、公卿、高門貴族等人在關鍵 時刻的背叛行為,與閻典史的堅守形成了鮮明對比,凸顯其精神的可貴與難得。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詩歌比較鑒賞的能力以及邏輯分析的高階思維能力。
【解題思路】本題將兩首詩的相同點“對歷史英雄閻典史的敬仰與懷念”作為題干,要求考生從描寫角度和側重點的方面分析二者的不同??忌?nbsp;應該首先對兩首詩的具體內容進行理解分析,比較“同為敬仰和懷念”但描寫角度和側重點不同??梢詮膬热荨⑹址ā⑺囆g效果等角度進行思考。
【評分標準】描寫角度1分,第一首詩答(閻典史)“作戰”的場面或回顧“作戰”的經歷等均可得1分,第二首詩答先回顧明代歷史背景等得1分。 另外,側重點上,第一首詩必須答出“正面描寫”或人物(閣典史)形象,第二首詩必須答出“對比”,均可得1分。結合具體詩句1分。
17.(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3)(示例1)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春江花月夜》)
(示例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示例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
(示例4)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題思路】易錯字詞:“舫”“唯”等。
【評分標準】每答對一空給1分,共6分。第(3)題,有其他答案符合語境亦可,但用具體的花名的句子不給分,如“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等。有錯別字、添字、漏字,則該空不給分。18.A.得心應手(或:如魚得水/駕輕就熟)
B.茅塞頓開(或:恍然大悟/靈機一動)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成語理解和運用的能力。
【解題思路】A處,根據上文“你已經嫻熟地掌握了駕馭文字的技巧”,可知應填寫之相關的成語;B處,前文有“我”“想不出辦法”和“很著急”的鋪 墊,而此處在看到晾床單場景后得到啟示想出了方法,可知要填“一下子想出辦法”成語。
【評分標準】每處1分,共2分,有錯別字該處不給分。有其他成語符合題意亦可給分。
19.甲:寫作是樂事也是苦差
乙:具備什么條件才能動手寫作(或:什么情況下才能開始寫作)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解題思路】甲處,下文的答語描述了寫作時的兩種相反的狀態,且出現了“苦差”一詞,可推測另一種狀態是“樂事”,再將關鍵詞組織成句,可得 出答案。乙處,回答的內容是寫作的前提條件,且下文出現了關鍵詞“才可動手寫作”,就此可推出記者的問題。注意字數限制。
【評分標準】每空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語句不順暢、出現語法錯誤或超過字數限制,酌情扣分。甲處要出現關鍵詞“苦差”與“苦差”的反 義詞,乙處必須出現的關鍵詞為“動手寫作或意思相近的詞語”。
20.語句②,“卻讓風給刮跑了”前加“床單”;語句④,“達成一種和解”改為“達成的一種和解”。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題思路】②句中“當時風很大,她怎么也晾不好,卻讓風給刮跑了”,中途易轍,第二個逗號前一句的主語是“她”,不能充當后半句的主語,所 以要加上主語“床單”;④句是一個判斷句,但定語很長,主干應該是“它是一種和解”,而“達成一種和解”是不能充當賓語的,必須改成名詞性的 結構,故加“的”。
【評分標準】每處2分,其中指出序號1分,修改正確1分,共4分。
21.②義項:表示值得
③文中例句:美人兒蕾梅黛絲飛上天空可不容易。(或:在我的小說里,可沒有一行字不是建立
在現實的基礎上的。)義項:表示強調?!久}意圖】本題考查學生辨析詞義的能力。
【解題思路】根據語境先確定例句中“可”的意思,例2中的“可貴”與“可愛”,都是表示值得;例3中的“可”與“是”是兩個詞,“是”用于“是”字句, “可”表示強調。
【評分標準】每空2分,共6分。
22.①“寫作的人”突出作者的寫作行為;②“你”用第二人稱,激發讀者共鳴;③“我”強調這是作者(馬爾克斯)的獨特見解。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通過語境體會詞語表達效果的能力。
【解題思路】用“寫作的人”指代“作者”,因為此時所談論的“主題設置障礙”“靈感”等內容就是產生于寫作過程中的,通過突出“寫作”這一行為, 將作者與這些內容聯系起來;用“你”是第二人稱,將讀者也包括進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帶有一種對話感和代入感,增強了互動性;而用“我” 是強調前面對“靈感”的解讀是馬爾克斯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是標準答案。
【評分標準】寫出一處給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3.【寫作指導】這是一道多則名言類材料作文。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研習任務明確提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學以致用,要 認真理解并體會古代典籍中的經典語句。本題選取了學生比較熟悉的一些經典語句,希望學生圍繞“止”探討其哲理情思,論述其在當今社會的 價值,領悟其對青少年的現實意義。
材料中的第一句“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出自《諫太宗十思疏》,這是學生必背篇目中非常熟悉的一句話,如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有助于學生理解這一語 境,這里的“止”是告訴我們面對誘惑時能理智應對,可以聯想到當代社會怎樣面對安逸、懶散、物 質享受等現實誘惑。第二句“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講的是不要半途而廢、功虧一簣,而自己要承擔因為“止”造成的后果,前一句 講的是“知止”,這一句講的是“不止”,二者也可以結合起來加以辯證思考,探討新時代的青年何 時“止”何時“不止”的問題。第三句“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義是,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是要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是對君子道德修養提出的要求,學無止境, 一個人的品行修養亦無止境,學生可以結合現代社會談修身正心的重要意義。第四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季氏將伐顓臾》,意思是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就 可擔任官職,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應罷官免職,也就是在其位謀其職的意思,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對社會的理解,談談各司其職以及自己對人生規劃的想法。
【參考立意】①“止”與“不止”;②學無止境,德亦無止境;③“止損”的智慧;④“止”中乾坤大;⑤勇往直前,奮斗不止;等等。
【評分標準】
(1)作文評價整體要求
文風端正,文脈清晰,文氣順暢。思想積極向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切合題意,符合試題的材料、情境與任務要求;觀點明確,邏輯嚴密,結構嚴謹,論證充分,思考具有獨立性;表達準確流暢,合理運用詞語、句式、修辭等。
(2)作文等級評分標準
【評分說明】
(1)基礎等級評分,“題意”項主要看選擇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內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圍。選擇角度符合材料內容及含意范圍的屬于“符合題意”。與材料內容及含意范圍沾邊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評分(“發展等級”不給分)。
(2)發展等級評分,不求全面,可依據“特征”4項16點中若干突出點按等評分。
①深刻:A.透過現象看本質;B.揭示事物內在的關系;C.觀點具有啟發性。
②豐富:A.材料豐富;B.論據充足;C.形象豐滿;D.意境深遠。
③有文采:A.用詞貼切;B.句式靈活;C.善于運用修辭手法;D.文句有表現力。
④有創意:A.見解新穎;B.材料新鮮;C.構思新巧;D.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E.有個性特征。
(3)套作或文體不明確的,適當扣分:抄襲的,“基礎等級”在第四等之內評分,“發展等級” 不給分。抄襲作文的判定與處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懷疑而沒有實據的不能判為抄襲;整體構思、主要情節,或者主要觀點、論證模式、重要論據、70%以上的文字雷同,則視為抄襲。抄襲作文最多只能給10分。抄襲試卷上閱讀題材料的作文,扣除抄襲部分字數后再進行評價。
(4)關于未完卷作文
①缺題目扣2分。
②字數達到600以上而不足800字的,按正常卷評分,每少50字扣1分,扣完4分為止。字數在200~600之間的,內容項和表達項原則上 不得超過三等上,發展項不給分。不足600字的,得分不超過20分。不足400字的,得分不超過10分。不足200字的,得分不超過5分。
(5)關于三、四等內容的作文
①內容項三等的作文,表達項判分無限定,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基本上頂多相鄰項給分,不可跨類給分。內容四等的表達項不超過二等中。
②與材料內容及含義范圍沾邊的套作在三等及以下評分。
(6)每1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的不計;標點錯誤多的,酌情扣分。
【評分建議】①對材料中文言語句的理解只是一個前提或背景,“止”應該是行文的關鍵詞,如果 本末倒置,少提或不提“止”應酌情扣分;②可以就材料中的某一句話行文,也可以把幾個語句聯系起來行文,但考慮到難度及公平問題,將兩句 以上材料連綴成且邏輯清晰的文章,應酌情加分。
作文題: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諫太宗十思疏》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論語》
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禮記》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將伐顓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語句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梢跃鸵陨夏骋痪湓捖撓胨伎迹部梢园褞讉€語句聯系起來思考。
【參考范文】
人民日報:體味人生“上、止、正”
一位老同志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晚輩追問怎樣才能讓人生行穩致遠,他沒有講大道理,只是說了三個字:上、止、正。這三個字,形如玩文字游戲,細味之下,卻頗富哲理。
“上”者上進
“上”者上進,保持一顆上進心,對所認定目標始終如一地執著追求。俗話說得好,“地不耕種,再肥沃也長不出果實”。從呱呱墜地起,每個人幾乎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后天努力不一樣,便有了好差、先后、強弱的差別。渾渾噩噩的生活不值得過,人生只有不斷超越,才能行穩致遠,只有不斷歷練,才能愈發成熟。上進的關鍵在于實干,一切美好都源自踏踏實實的奮斗,精進不休,發憤圖強,生命的充實、人生的價值才能顯現出來。
“止”者知止
“止”者知止,適可而止,當止則止,自己給自己“叫停”。知止意味著心中有度,懂得節制欲望、控制本能。把握不好度,健康會在大吃大喝中受損,名節也會因貪占侵吞而受辱。知止也意味著心中有界與戒,哪些朋友不能交,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東西不能拿,都要講紀律、有分寸。朱熹有言:“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知止是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守住道德底線,不越法律紅線,便可以筑牢成功的圍堰。知止的關鍵在于清醒,意念清醒才能克制私欲、從不逾矩,志向清晰才會志之所驅、不受干擾。
“正”者守正
“正”者守正,心有正氣,胸有信念,人以正氣立,事行正道遠。無論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獻身,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持身守潔,正氣總能給人心以溫潤,給社會以光明。對居官從政而言,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堂堂正正做官,比什么都重要。守正的關鍵在于堅定,所謂“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正氣凜然不失節,邪氣就會讓路,正義昭彰不退縮,黑暗不驅而散。
上進、知止、守正,代表著人生的起點、拐點和支點,起點要高,拐點要慎,支點要牢,三者互為砥柱,互為護佑,一環環緊扣起來,人生畫卷展現的才會是絢麗圖畫,而不是污淖或者凌亂。如果把人生看成一輛駛向未來的列車,“上”好比油門,加油提速完全由自己來控制;“止”好比剎車,危險時刻如不當機立斷、緊急制動,結果就會車毀人亡;“正”好比方向盤,牢牢把好行駛方向,保持不脫軌、不跑偏,才能快速而又平穩地抵達夢想彼岸。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這僅有一次的生命應該怎樣度過呢?”保爾·柯察金的人生之問,讓一代又一代人思考?,F實中,“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大有人在。年輕人上學怕苦、工作怕累,些小困難都扛不住,上進心長滿荒草,夢想難免淪為侈談。一些人退而不休、走而不放,利用各種關系干預插手原地區、原部門的工作,如能當止則止,怎會腐化墮落?落馬官員懺悔自己的墮落過程,常自言被親情壓倒原則、欲望淹沒黨性、私利泯滅正氣,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不走正道?人生沒有涂改液,不可能推倒重來,該怎么設計自己的人生路,馬虎不得,隨意不得。
“若將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萬盤。”人生之題言人人殊,但體味好“上止正”,必定受益無窮。
《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3日04版)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參考解析:孔子說:如果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能堆成,如果停下來,那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又比如用土填平洼地,即使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繼續干下去,那是我自己要干下去的。
堅持與放棄:人生路上的自我抉擇
在人生的長河中,我們時常面臨各種挑戰與機遇,每一次的選擇都如同在為自己的人生畫卷添上一筆。孔子在《論語》中通過“為山”與“平地”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堅持與放棄在個人成長與追求目標過程中的重要性。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這句話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追求夢想時可能遇到的困境與抉擇。在堆積山丘的過程中,我們付出了汗水與努力,但當距離成功僅差一步之遙時,卻有人選擇了放棄。這種放棄,并非外界的壓力或阻礙所致,而是源于內心的動搖與疲憊。
然而,孔子告訴我們,這種停止,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內心的聲音在告訴我們:或許,我們已經疲憊不堪,或許,我們已經失去了繼續前行的動力。但無論如何,停止的主動權在于我們,是我們自己決定了這段旅程的終點。
又“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在填平洼地的過程中,我們或許只是剛剛邁出了一小步,但這一小步卻足以激發我們內心的斗志與決心。
我們明白,無論前方的道路多么崎嶇,無論未來的挑戰多么艱巨,只要我們選擇繼續前行,就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這種前進,同樣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內心的聲音在告訴我們:無論遇到多少困難與挫折,我們都要堅持下去,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對夢想的執著與追求。
這兩個比喻不僅揭示了堅持與放棄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更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選擇都至關重要。它們不僅決定了我們當下的狀態與心境,更將影響我們未來的方向與命運。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每一次選擇的機會,勇敢地面對每一個挑戰與機遇。
當我們面臨困境時,不妨回想一下孔子的這兩個比喻?;蛟S,我們正處于“為山”的艱難階段,距離成功僅差一步之遙;或許,我們正處于“平地”的起步階段,剛剛邁出了一小步。
無論處于何種階段,我們都應該堅定自己的信念與決心,勇敢地面對前方的挑戰與機遇。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成長,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與目標。
2025年新高考8省聯考參與省份有哪些
2025年新高考八省聯考參與的省份包括山西、內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陜西、青海、寧夏。這些省份均為我國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它們將在2025年首次實施新高考制度,即“3+1+2”模式。這一模式旨在打破傳統文理分科的界限,增加學生的選擇性和自主性,促進全面發展。
八省聯考能夠讓考生熟悉新高考的流程、題型以及模式。對于2025年首次參加新高考的這八個省份的考生來說,此次聯考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備考方面,考生要明確目標、制定計劃,夯實基礎、注重效率,模仿真題、強化訓練。
八省聯考是一種適應性考試,主要目的是讓考生提前適應新高考模式、考試流程和題型等,幫助考生了解自己在新高考模式下的學習水平和學科優勢與不足,以便后續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和備考。同時,對于教育部門和學校來說,新八省聯考也是檢驗教育教學成果、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后續教學調整提供參考的重要手段。
八省聯考試題難嗎
八省聯考試題難不難其實是要看考生個人實際水平的,如果你學的比較好的話,那么八省聯考試題對你來說就不難,如果你平時不夠努力,可能八省聯考試題對你來說就會有點難,這也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八省聯考試題考查了考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對新概念、新問題的理解探究能力,體現了對閱讀與理解能力的考查。八省聯考難度控制在適當的范圍之內,與往年層級水平相近,保持平穩,在確保優秀考生能夠脫穎而出的同時,讓大部分考生有獲得感。
本次八省聯考參與省份有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這8個省份的高考考生進行的一次高考前模擬考試就是八省聯考。
八省聯考能夠讓廣大考生熟悉新高考的流程,題型以及模式,這也是教育部組織廣大考生進行八省聯考的主要的目的,通過進行模擬測試,能夠讓考生提前熟悉這些政策的改變,有利于在高考當中正常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