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是教師與家長建立信任的重要途徑。通過面對面交流了解幼兒的家庭環境,從而提供更加貼切的教育服務。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幼兒園家訪記錄表內容模板,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幼兒園家訪記錄表內容1
約訪目的:
幼兒平日能力較強,想幫助幼兒提高表現力,爭取取得更大進步。
幼兒在園情況:
優點:進餐進步很大,原來只吃很少,一吃飯就哭,現在吃飯能獨立進餐吃完一份飯;與同伴相處友好;平日是老師的好幫手
現存問題:上臺表演會出現緊張怯場情緒,希望能讓孩子更自信,更大膽
家長反饋:
平日很注重孩子的自主性,基本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節假日經常帶著孩子出去玩,出去見見不同的風景,在家里小區內有很多好朋友,喜歡跟大孩子一起玩。
調整策略:
給家長的建議:
首先,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讓孩子落落大方的關鍵。自信的孩子通常更能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因此,家長應該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培養。比如,贊揚孩子的進步和成就,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被認可;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讓孩子能夠鍛煉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提升自信心。
其次,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讓孩子落落大方的另一個關鍵。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比如參加親友聚會、參加課外活動、參加學校的社團等等。在這些活動中,家長可以教孩子如何與人交流,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如何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等等。通過這樣的交往,孩子可以逐漸學會與人相處,并變得更加落落大方。
此外,家長還應該教育孩子遵守社交禮儀。社交禮儀是在社交場合中行為得體的基本準則。家長可以從小開始,讓孩子學習和遵守一些基本的禮儀規范,比如禮貌用語、禮儀動作、服飾搭配等等。通過這樣的教育,孩子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的社交場合,表現得更加得體和大方。
除了以上幾點,家長還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方式幫助孩子落落大方。比如,家長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不同類型的人和事物,從而拓展孩子的視野和思維;家長可以通過閱讀、觀察、模仿等方式,幫助孩子學習和掌握一些優秀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家長可以通過多角度的思考和引導,幫助孩子培養開放的思維和多元的價值觀念等等。
最后,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榜樣。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需要自身具備落落大方的品質和能力,做一個成熟、自信、謙虛、有禮貌的榜樣,讓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逐漸形成自己的大方品質。
教師引導策略:平日給幼兒一點機會,讓幼兒承擔報餐員等工作,培養孩子自信心。
幼兒園家訪記錄表內容2
約訪目的:
幼兒近期情緒比較浮躁,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半途而廢。
幼兒在園情況:
優點:社會交往能力很強;喜歡嘗試新鮮事物;進餐習慣較好;午睡習慣有進步。
現存問題:我們每天都會有區域活動,孩子今天選的是繪畫活動,我們的主題是畫出自己好朋友的特征。孩子一聲不響地低頭畫了起來,不一會兒,他把自己畫好的涂掉。然后,他叫道:“老師,我畫壞了。”于是,我又給了他一張白紙,他又開始畫了起來。
家長反饋:
孩子在家里比較乖巧,也喜歡嘗試各種新鮮事物,平時爺爺奶奶經常帶著在樓下游戲,有固定的玩伴,平常沒有對孩子有過多的約束和干預,覺得孩子要生活在自由的環境下,但是最近也發現孩子做事很急躁。
調整策略:
給家長的建議:
孩子究竟為什么總是“三分鐘熱度”?
我們首先要來理解清楚,什么是孩子的“三分鐘熱度”,其實不同于成年人世界固有的“放棄”模式,孩子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并非是沒有恒心與毅力去堅持,而是在通過試錯與探索來實現一種對于興趣的挖掘過程。
1.孩子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
如果心智成熟,完美地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他就不是孩子了。
大多數情況下,小孩子是很難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喜好、優勢和能力的,而且這種驅動力往往只建立在喜愛的基礎上,他們的世界里暫時還不會像成年人那樣結合自身利弊去抉擇。
因此一旦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阻礙、打擊,就會導致興趣大幅下降,這就是“蛋殼效應”,從而出現看啥都想學,啥都不堅持的局面,“這山望著那山高”,自然無法專注于攀登眼前的山脈。
2.孩子之間的從眾與攀比
“媽媽隔壁的小紅在學跳舞,我也要去。”
孩子們之間的“競爭”實際上要比大人想象的多,很多時候他們對學習的強烈情緒只在同桌多考了幾分的瞬間,但時間一長,發現自己追不上或者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心理上就會生出許多消極、煩躁的負面情緒,無法堅持下去。正確挖掘孩子的興趣
改變策略:
1.適當的延遲滿足,當他想要學畫畫時,先讓他堅持畫一周的動物,在考量之后再幫孩子報班學習,這樣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耐心,還讓他知道了這是自己的努力成果得來不易,延長了其注意力。
2.制定可行性計劃
沒有人能夠“一口吃成個胖子”,孩子也不可能一天就學成貝多芬和畢加索,那么家長應該如何鼓勵孩子呢?想要成為貝多芬首先得堅持練鋼琴吧。
3.家長的陪伴
之前有位朋友6歲的女兒去學國標舞,孩子練了幾天就覺得難,哭著不要去了,于是朋友每天在下班之后趕上孩子的舞蹈課,在一旁當起了“旁聽生”。
女兒看著媽媽也和自己一樣“滑稽”,但卻很專注,就收起了眼淚一起練習,在家里媽媽還時常向女兒請教不會的動作,這種成就感讓孩子堅持了下來,最后竟然成為了舞蹈特長生。
教師引導策略:幫助孩子每天制定一點小的目標,理想宏大,但腳步很小,將大的目標分成一個個小而可以實行的計劃,學籃球的話今天練會運球、明天學習投籃、后天了解扣籃……孩子只要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里一步步前進,自身的滿足感才會化為繼續前進的驅動力,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才是最適合孩子的道路。
幼兒園家訪記錄表內容3
約訪目的:
幫助幼兒養成主動表達自己需求的習慣。
幼兒在園情況:
優點:喜歡與同伴交往;樂于助人;性格開朗;進餐時能主動承擔值日生工作。
現存問題:遇到困難總是讓別的小朋友幫忙告訴老師,無法自主表達自己的需求
家長反饋:
平日在家老人照顧比較多,一般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是在家里話挺多的,在幼兒園感覺孩可能會有點拘束。
調整策略:
給家長的建議:
第一,親子交流放在首位。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不善于表達自己,有著先天的內向性格,不愛表達,更不愛與人交流,而且怕見陌生人。所以,首先,父母應該抓住任何時機,引導孩子開口主動與父母交流談心,說出自己所思所想,樹立自信心。
第二,讓孩子接近親戚朋友。除了父母,孩子接觸親戚朋友時間也挺多,一旦他們來家做客或外出聚餐,都要給孩子找機會讓人同孩子聊天,陪孩子玩,或者抱抱孩子,親親孩子,這樣建立了感情,孩子會正常與人交流。
第三,讓孩子多去公共場合。比如,去超市,孩子會看中自己想要的東西,盡量讓孩子跟售貨員阿姨溝通,說明要買什么。到飯店也是如此。
第四,讓孩子多接觸同齡的小朋友。童言無忌,孩子與孩子交流沒有任何障礙,是首選最合適的交流對象。他們到一起,邊玩邊說,快樂無比,開心至極。
第五,家長要做一個好的的傾聽者,孩子才能做一個很好的傾訴人。另外在溝通中,我們要多鼓勵孩子,善于發掘孩子的優點,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這樣孩子才有自信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
第六,明確說出要求,并承諾滿足需求。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當下的要求,并告訴他我們可以怎么滿足他的需求。孩子當下需求被滿足或知道什么時候能被滿足,通常會更愿意配合我們當下給予的要求。同時,我們也間接在教導孩子做事有先后順序,很多事不是不能做,而是要等重要的事情做完再做或是要看時間做。
第七,切實履行承諾。當孩子完成我們的要求,請記得要履行我們給予孩子的承諾,孩子下次才會愿意繼續相信我們,并與我們溝通。
教師引導策略:多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問題大聲說出來,不要讓孩子來代替孩子。
幼兒園家訪記錄表內容4
約訪目的:
感覺幼兒教育活動中總是看不清,總是習慣性瞇著眼睛或者側著看屏幕。
幼兒在園情況:
優點:有禮貌,每天都能高高興興地大聲跟老師打招呼;喜歡與同伴交往;樂于助人;性格開朗;喜歡來幼兒園。
現存問題:視力方面是否存在問題
家長反饋:
在家里還沒有察覺,本周會帶孩子去醫院看一看。
調整策略:
給家長的建議:
0-6歲兒童常見眼部疾病:
弱視
弱視是眼科臨床常見的兒童眼病,患病率約1%、5%,主要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因為各種原因如知覺、運動、傳導及視中樞等原因未能接受適宜的視刺激,使視覺發育受到影響而發生的視覺功能減退的狀態。
只要發現得及時,能夠在6歲以下發現并治療的話,弱視的治愈率非常高,而且年齡越小、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但如果6 歲之后就比較難治了,12歲以后的話,基本沒有治愈的可能性。
兒童斜視
兒童斜視是指一眼注視目標時,另一眼視軸偏離目標。斜視的患病率約3%。斜視分為內斜視、外斜視和垂直斜視,其中出生后6個月內先天性內斜視患病率約為1%-2%,先天性內斜視患病率為0.1%。
兒童近視
兒童近視屬于近視,是屈光不正的一種,和成人近視的特點有所不同。近視(近視眼)指眼睛在調節放松時,平行光線通過眼睛的屈光系統屈折后點落在視網膜之前的一種屈光狀態。小兒近視指發病為兒童時期,存在調節異常,進展性,易受多因素干擾的特點。
兒童近視在我國的發病機率非常高,小學生近視率接近于40%,主要病癥為視力下降、視物不清楚。一旦發病,就不可逆轉,只能通過配戴眼鏡的方法進行矯正。
基本上,以上所有的眼科疾病都是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因此,小多建議,家長在發現孩子的眼睛有異常情況后,千萬不要覺得是小事,過一段時間就好了,而是應該及時帶孩子去眼科醫院就醫。同時,在孩子3歲之后,帶孩子去眼科醫院建立一份屈光發育檔案。
教師引導策略:如有需要可配合醫生對孩子用眼進行提醒監督。
幼兒園家訪記錄表內容5
約訪目的:
幼兒出現口吃等行為,希望通過家園共育進行糾正。
幼兒在園情況:
優點:每天都能高高興興地來幼兒園;喜歡與同伴交往,交往方式很友好;能自主進餐;
現存問題:幼兒講話時經常出現吃字、重復等情況
家長反饋:
在家里也有同樣的現象,家長都害怕孩子成為結巴,所以也會引導孩子慢慢說話。
調整策略:
給家長的建議:
引起小孩口吃比較常見的原因包括生理性、模仿行為等非病理性因素,以及口腔疾病、耳聾等病理性因素,需要根據具體的原因進行針對性治療。
一、非病理性因素:
1.生理性:部分小孩在2-4歲的言語發育階段會出現口吃現象,但是持續時間較短,屬于言語發育期的一種生理性行為,主要是因為小孩言語發育還沒有成熟引起,隨小孩年齡增大可以自行恢復,不需要特殊干預;
2.模仿行為:小孩模仿能力強,在看電視劇、動畫片時會有模仿行為,如果周圍成年人也有口吃,小孩會自行模仿。對于模仿導致的口吃,小孩家長需要及時制止,糾正小孩不良的模仿行為,一般很快可以被糾正。
二、病理性因素:
口腔疾病:比如舌系帶過短、唇裂、腭裂,這些口腔疾病大都是先天性,會影響正常的發音而導致口吃。可以選擇手術治療,比較常用的手術方案有舌系帶松解術、唇腭裂修復術,術后可以配合康復訓練,大部分小孩效果較好;
教師引導策略:引導幼兒講話時慢慢的,同時也會關注本班幼兒有無模仿行為,如出現模仿行為及時制止。
幼兒園家訪記錄表內容6
約訪目的:
幼兒注意力不集中,集體活動中經常東張西望,導致幼兒跟不上集體活動的進度。
幼兒在園情況:
優點:講話洪亮;能高高興興地來幼兒園;喜歡與同伴交往;愿意幫助同伴拿杯子;
現存問題:注意力不集中,集體活動中經常東張西望。
家長反饋:
孩子從小活潑好動,對看電視很感興趣,碰到愛看的節目能一連看上一、 二個小時,但是讓他學點東西的時候就坐不住了,在興趣班里老師也反映過同樣的問題。
調整策略:
給家長的建議: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怎么回事?
一、生理原因
由于幼兒大腦發展不完善,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兒童容易出現自制能力差、精力分散的情況。
尤其是一些孩子長期在家,一旦送他們上學,環境改變,孩子生理方面不適應,便表現出無法專注聽講等情況。心理研究顯示,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年齡成正比。低齡兒童注意力難集中是正常的,絕大多數孩子隨年齡增長能逐漸實現注意力集中。
二、其他原因
感統失調
有的孩子感統失調,大腦功能發育出現輕微障礙,出現抗干擾能力弱、小動作過多、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前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過濾篩選大腦信息。如果前庭門檻低,導致進入信息過多,大腦會對身體下達許多無用指令,學習時做出多余動作,無法靜坐。
建議家長:每天適當看電子產品,時間控制在20分鐘內,多陪伴幼兒做專注力訓練,不要打斷孩子的注意力。
教師引導策略:在孩子游戲時盡量不打斷,教育活動中配班教師多提醒幼兒,多監督幼兒,幫助其集中注意力,減少小動作的出現。
幼兒園家訪記錄表內容7
約訪目的:
幼兒小動作比較多,集體活動中經常手指敲打桌子、腳不停地晃動、撓頭發等等。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和集中注意力。
幼兒在園情況:
優點:交往能力較強;能高高興興地來幼兒園;喜歡與同伴交往;愿意幫助同伴;
現存問題:小動作較多,注意力不集中。
家長反饋:
孩子在家里也是比較活潑好動,喜歡上躥下跳,經常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手機玩的比爺爺奶奶還要專業。
調整策略:
給家長的建議:
1.提供適當的運動和活動:
為了幫助孩子釋放能量,家長可以提供適當的運動和活動機會。這可以包括戶外游戲、體育活動、有規律的運動等。定期參與體育活動有助于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控制能量釋放。
2.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
為孩子制定規律的生活習慣是減少小動作的關鍵。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有規律的飲食以及固定的學習和活動時間表。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助于孩子建立穩定的生活節奏,從而減少不必要的小動作。
3.提供適當的學習環境:
為孩子提供一個安靜、整潔、無干擾的學習環境也是減少小動作的有效方法。減少噪音和干擾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
4.傾聽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家長應該傾聽孩子的情感和需求,理解他們為什么會表現出小動作頻繁的行為。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提供支持和安全感,幫助他們應對焦慮和壓力。
教師引導策略:在孩子游戲時盡量不打斷,教育活動中配班教師多提醒幼兒,,減少小動作的出現,多監督幼兒,幫助其集中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