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興國,人才也是最重要的資源。在當前瞬息萬變、突飛猛進的時代背景下,各地紛紛打響了人才搶奪戰。因此要更加重視人才的培樣和任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
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心得體會【篇1】
商鞅變法奠定秦一統天下的宏圖霸業,霍去病“漠北一戰,封狼居胥”戰出“大漢天威”,國家要強盛,民族要復興,要強化硬實力,夯實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做好人才工作,就像“蓋房子”,做好規劃,嚴格標準,用好實料,才能做實、做細、做亮。
做好“設計”,堅持黨管人才,組織架構。建好“人才大廈”,堅持黨管人才,做好人才工作的“頂層設計”、組織架構。作為各方人才的“領頭羊”,黨將人才凝聚起來,統一管理,按需調配,按缺補位,把重點人才用到“刀刃”上,解決重大難題上。“設計”到位,統籌人才資源,緊密聯結人才,強化人才思想建設,激發人才特色優勢,將人才用活、用精、用好。
打好“地基”,堅持引育并重,深造人才。建好“人才大廈”,要打好“地基”,人才是各項工作開展的基礎,人才既能引進來,又能培養起來,持續學習,深造晉級。各地針對自身發展需要,引進人才,避免“原地踏步”,用好人才,堅持引育并重,引導鼓勵人才,多學習、多交流、多創新,提升能力素質,增強業務能力水平,以人才促發展,以人才促振興。
用好“實材”,堅持以用為本,評定務實。建好“人才大廈”,需要用實料、用好料,而不要“空心人才”。簡化認定申報程序,堅持以“用”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甄選真才實干的人才。讓真正能做實事、做好事的人才,展現“真功夫”,倒逼“學歷人才”“職稱人才”“理論人才”苦練“本領”,轉變為“實用、可用、好用”的實踐型人才。堅持以用為本,評價務實,營造公正務實的人才環境。
搭好“磚瓦”,堅持政策激勵,保障到位。建好“人才大廈”,政府搭好“磚瓦”,健全激勵機制,出臺保障政策,制定人才計劃。《福建省高層次人才認定和支持辦法(試行)》采取“工作和生活待遇+晉級和榮譽獎勵+重點計劃支持”的方式給予支持,包括安家補助、子女教育、健康保障等23個方面。從人才認定、政策支持、政策兌現三個方面進行系統集成,資金激勵到位,計劃支持到位,人文關懷到位。“三個到位”讓人才能夠“落地生根”“茁壯成長”,更好地服務當地政治經濟發展。
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心得體會【篇2】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推進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大勢所趨。人才的招引、培養與鍛煉,就像開采富礦一樣。找準一條礦脈,順著脈向深挖,結果不僅能得到一個人才、一串人才,經過鍛煉與提煉,還會使“單一型”人才轉變成“復合型”人才。鑄牢“人才鏈”,服務“人才軍”,就能推動發展,走向未來。
用人才招引人才。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才總是跟人才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找錯了方向,可能一個人才都找不到;找對了方向,不僅能找到人才,還有可能因人才的相互推薦而接踵而至、紛至沓來。要想方設法用優厚的政策吸引人才,用優先的待遇服務人才,用優秀的項目發展人才,努力創造人崗相適人盡其才的環境氛圍,就能讓人才自覺“見賢思齊”,一傳十十傳百,最終實現“群賢畢至”“八方來才”。
用人才培養人才。人才不是“普通人”,有其自身的成長規律和培養規律,自然也離不開正確的培養方法、培養路徑。倘若外行領導內行,違背規律,就有可能扼殺人才,至少是延長了人才的“生長周期”。一些地區之所以出現“人才荒”,并非沒有“人才苗子”,而是人才未顯之時,要么被拔苗助長,要么被削足適履,最終人才很難成長為人才。用人才培養人才,就是遵循規律,避免生搬硬套或者移花接木。
用人才鍛煉人才。時代是發展的,項目是發展的,人才也是發展的。讓人才鍛煉人才,就是在項目與人才之間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人才因項目創新升級而發展、團隊因項目發展而壯大。人才站在人才的肩膀上,以搭梯的精神相互培養,以協作的方式相互完善,讓人才得到長足的鍛煉與發展,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同時推動項目、產業向前發展,實現人才與項目齊頭并進,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