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營商辦工作總結匯報 營商環境辦公室工作總結篇一
2、為推進“放管服”,優化營商環境,減輕企事業負擔,中心花費大量時間,想法設法聯系投標企事業,清退往年沉淀保證金。
3、嚴格落實和正確執行政府采購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要求代理機構在文件制作中對產品報價給予一定比例的扣除,用扣除后的報價參與評審,進一步減輕企業壓力。
下一步,中心將認真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文件的要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繼續把“放管服”改革推向深入,提高辦事企業和群眾的舒適感和幸福感,為我縣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當好企業發展的“服務員”“守夜人”。企業家坦蕩真誠與黨政干部接觸交往,做強實業、做大主業,成為地方發展的增長極、強引擎。“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生態圈”已形成。截至目前,全縣各類民營企業共有xx家,其中工業企業xx家,占比xx%,建筑類企業xx家,占比xx%;三產服務業企業xx家,占比xx%;農業企業xx家,占比xx%。
營商辦工作總結匯報 營商環境辦公室工作總結篇二
自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司法局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貴港市及我市有關優化營商環境文件及會議精神,結合部門實際,扎實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工作,為我市營造的法治營商環境。現將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注重作風整治,加強隊伍建設。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警“五查整頓專項行動”,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統內開展問題大查擺活動,深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梳理出隊伍建設、工作程序、業務延伸、服務能力等四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并針對問題,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進一步解決理想信念、紀律作風、責任擔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形成正風肅紀長效機制,努力建立一支信念堅定、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新時代司法行政干部隊伍,提升群眾安全感和政法隊伍滿意度,為我市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
(二)創新法制宣傳,助推優化營商。一是將優化營商環境納入“七五”普法內容,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加大法治宣傳教育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二是積極推進法治進機關創建,充分發揮政府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的優勢作用,健全領導干部學法用法機制,用良好的行政環境和法治環境吸引外來投資,邀請了廣西君望律師事務所律師為全市26鄉鎮分管法制宣傳領導、依法治市成員單位分管領導授課,內容包括《監察法》和新修訂《憲法》。三是積極推進“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圍繞工業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利企惠民政策,聚焦影響市場營商環境的突出問題,開展“法律進企業、進園區”活動,深化法治園區、法治企業創建活動,提高各類市場主體的法治化建設水平。四是協調有關部門開展好環保專項法治宣傳,增強企業和群眾法治環保意識,促進企業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截止目前,共印發各類宣傳資料8000多份,發放法律書籍4000多冊,接受宣傳教育的群眾達8000人次,開展各類法制宣傳活動6場次。
(三)拓寬服務方式,推動企業發展。一是組織律師為我市企業開展送法活動,目前已開展活動4次。三是拓展公證業務,盡量為企業融資公證開通“綠色通道”,目前xx市公證處還沒接到企業融資方面的公證;四是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對農民工討薪或企業糾紛開辟“綠色通道”,堅持優先受理、優先指派,截止目前,已辦理各類農民工討薪案115件。為我優化營商環境建設提供了良好法治保障。
為貫徹落實好營商環境“加速度”要求,為我市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根據本局實際,對照改進作風要求,我局及時梳理本單位在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服務窗口人員服務意識得到提高。加強對本單位服務窗口人員服務意識培訓,增強為民辦事的責任感,堅決杜絕“門難進、臉難看”,群眾投訴率已降低96%。
(二)落實“一次性告知制”,群眾辦事效率得到提高。優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務,制定細化辦事一次告知(限時辦結)清單,將審批依據、辦理形式、辦結時限、申請材料、審查方式及標準、辦理流程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事項。法律援助辦結事項從原來法定的5個工作日,到現在承若時限3個工作日,不斷縮短群眾辦事時限,降低群眾維權成本。
(三)制定完善“一事通辦”事項八統一成果表。及時完善了xx市司法行政系統“一事通辦”成果表,確保了本級與上級部門事項統一,不斷提高司法行政部門群眾滿意度。
今年7月份在xx市木樂工業園區內成立了法律服務工作站,并指派律師輪流值班,無償為園區內企業及員工解決各類法律問題,受到了企業及員工的高度贊揚,截止目前,共接受各類法律問題咨詢1354人次,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一是組織律師開展法律服務面對面進企業活動,主動走訪相關企業,切實為他們解決在發展上遇到的法律糾紛,及時了解需求,有針對性開展服務活動,為項目落地xx提供法律保障。讓企業“走得進、穩得下、做得久”,不斷促進xx市經濟健康發展。
二是及時解決企業欠薪引發的職工討薪事件,切實維穩社會穩定,如貴通新能源事件、華盛酒店、超市等大規模的員工討薪案,市司法局優先受理、優先指派律師參與,及時穩控,確保社會穩定,企業正常健康發展。
營商辦工作總結匯報 營商環境辦公室工作總結篇三
我于20xx年7月畢業于山西省太原冶金工業學校環保專業,20xx年8月分配到河津市環境保護局,從事環境監測、環境監察和管理工作。20xx年8月被評為環境監測助理工程師。在幾年的工作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主要工作情況簡要總結如下:
主要業務成果
1、恪盡職守,認真履責,依法行政。
認真貫徹國家、省、市各項環保法律、法規和規章,嚴格執行各項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監測方法、技術標準,限期治理老污染源,嚴格控制新污染源,真抓實干,一絲不茍,使我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穩步削減。在環保專項行動中加強對正常達標企業的`現場日常監管,有效防止了企業擅停污染治理設施,偷排偷放污染物,造成超標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為,全市污染物達標排放率穩步提高。加強城區大氣環境綜合整治,按照城市“煙控區”控制標準,拆除燃煤大灶、治理鍋爐廢氣、推廣清潔能源,大大改善了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為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的好轉作出了積極貢獻。
2、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有效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環境保護工作具有綜合性、技術性、社會性等特點,對于群眾信訪反映的污染案件和糾紛的解決,在依照環保法律、法規進行依法處理的過程中,特別需要監測技術的支持。環境保護方法標準和技術標準是環境糾紛中確認各方立場、觀點是否正確、合理、合法的依據,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監測方法,公正、依法提供監測數據,為正確處理、調節環境污染糾紛和依法查處環境污染案件提供了科學、有力的保障,使群眾關心的各種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及時地解決。
3、具體監測成果
(1)20xx年至20xx年期間,每年中考、高考期間參加中考、高考考點周邊噪聲監測、城市交通噪聲監測、城市區域噪聲監測。
(2) 20xx年至20xx年期間,參與完成了各年度的重點工業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我主要負責廢氣部分的現場采樣、廢水的現場采樣和部分水樣的實驗室分析、以及部分報告的編制工作。
(3)20xx年至20xx年每年參加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監測分析。
(4)20xx年參加了河津市環境保護監測站資質認證和計量認證考核,承擔了包括水、氣、聲在內的十余個項目的上崗考核任務,并且絕大部分通過了上崗考核。另外還部分承擔了上級部門不定期對河津市環境監測站進行比對考核的任務,均順利通過了考核。
(5)20xx年xx月至20xx年3月參加城市鍋爐廢氣治理監測。
營商辦工作總結匯報 營商環境辦公室工作總結篇四
(一)積極弘揚企業家精神。
1、完善政企溝通機制。在縣電視臺等資本新聞媒體開展專欄,大力宣傳優秀企業家先進事跡,引導更多有志之士返鄉創業。堅持縣工業富縣領導組定期會商研判制度、月度工業分析調度制度、企業訴求收集交辦制度。開展“四送一服”雙千工程民營企業大走訪,走訪企業590余家,對接要素項目27個,人才要素項目6個,土地要素項目17個,科技要素項目正式簽約2個。
2、營造尊重企業家良好氛圍。充分肯定企業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推薦符合條件的優秀民營企業家作為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勞動模范等各種評選表彰人選,依法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
3、實施企業家培訓計劃。安排工業培訓專項資金,對中小企業各類人才、經濟主管部門和鄉鎮負責人進行分類培訓。上半年我縣共舉辦2次大型企業家培訓活動,幫助企業家及時了解新興產業格局演變中的戰略機遇,通過學習提升了企業家綜合管理能力,開拓了企業發展新思維,進一步增強了企業抗風險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使企業邁入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切實保障市場主體合法權益。
2、壓縮重點事項審批時限。實現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證審批壓縮至45個工作日以內,不動產登記壓縮至5個工作日內。減少民間資本市場準入限制。
3、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不得對民間投資設置附加條件。規范有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對項目收入無法覆蓋成本和收益,但社會效益較好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同級財政可給予適當補貼。支持各類投資主體參與盤活閑置工業資產和項目。
4、保護合法合規企業權益。按照“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的原則妥善處理民營企業經營不規范的問題。嚴格規范涉案財產處置,維護涉案企業和人員的合法權益。去產能、去杠桿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執行同樣標準,在安監、環保等領域微觀執法過程中,避免簡單化,不搞“一刀切”。
一是企業發展受阻。雖然各級政府通過加大審批制度改革,減少了辦事程序,縮短了辦事時間,但目前辦證難、注銷難等一些困擾民營經濟發展問題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由于法制環境不健全,民營經濟的合法權益保護仍存在問題,民營企業的利益受損現象屢見不鮮。
二是融資普遍困難。民營企業主要是依賴民間借貸資金、社會集資等有限形式籌集發展資金,很難通過風險投資基金、資本市場等融資方式籌集資金。與國有企業相比較,在貸款資質方面具有明顯的劣勢,擔保難、抵押難是民營企業貸款難的主要表現。
三是產業升級較難。大多數民營企業仍處于小規模粗放發展階段,受籌資能力、經營者素質、技術開發能力等限制,由于市場和經營不善,部分企業處于停產和面臨倒閉狀態,產業升級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