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總結很難寫?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總結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點篇一
易錯點:
1、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西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的生產,是由官府壟斷,即所謂的工商食官。
3、“柜坊”的職能不是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而是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
4、明朝時期白銀的普遍流通并沒有促進對外貿易的繁榮,這是因為明政府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5、資本主義萌芽不單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反映,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6、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專制制度。“閉關政策”與“重農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7、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就全國而言,自然經濟仍占據主導地位。
8、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自給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滿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
9、閉關鎖國不是絕對禁止對外貿易,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如廣州十三行就是例證。
易混點:
夏商周,商業由官府壟斷;春秋戰國,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出現并成為中國手工業的三大主要經營形態。下面簡單歸納總結一下三者的特點: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易錯點:
1、民族獨立和中國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國兩大革命任務,二者的關系不能顛倒,因為沒有民族獨立就不可能有國家富強,而國家不富強,民族獨立也就沒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實現民族獨立和推翻封建主義,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
2、近代化,不單指經濟的工業化。近代化是工業化與工業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化,是指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中國近代工業”中的“近代”不是指其產生和發展于近代歷史時期,而是指其使用機器生產而非手工勞動。
4、中國近代資本主義不是由封建社會末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而來的,而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刺激下產生的。
5、注意洋務派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而不是資產階級的代表。
6、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企業,不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易混點:
1、 誤區: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完全解體
點撥:自然經濟也稱小農經濟,表現為農耕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主要滿足自我消費和基本生存條件,具有封閉性、保守性和滯緩性,缺少活力。
鴉片戰爭前,中國封建社會雖已產生資本主義萌芽,但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破產。這主要表現為:
從新特點方面來看,前者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社會主義;后者為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
前者是蘇俄在特定環境下采取的軍事性非常措施,適應了戰時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時它又是蘇俄直接過共產主義的設想和實踐,但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
后者是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促進生產發展的,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易錯點:
1、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蘇“冷戰”的威脅,而是歐洲各國經濟發展與經濟聯系的需要。
2、歐洲經濟一體化起步于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正式成立。
3、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發達國家,而不是發展中國家。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相比之下,發達國家在資本、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占絕對優勢。
4、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并不能說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貨幣,而是反映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
5、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體化,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而不是同一概念的兩種說法。
6、注意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性質是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
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點篇二
首先,先讀書,然后背書。看是全面的,背是關鍵的背。這個原因很簡單,符合自己大腦的記憶規律。你不可能背誦一切,而閱讀是因為熟悉有助于記憶事物。很多事情,你沒有特別背誦,但你記得,永遠不要忘記,因為它是你熟悉的。
其次,看完書,不劃重點做題。重點不是不需要劃,而是看誰來劃。如果是老師,其他同學給你劃,那你就是被動接受的地位,你永遠不知道為什么。而且如果你去直接做題,遇到看書時不注意的問題,再去書中找出來,劃上重點,長此以往,這就是你自己的重點。你會發現,無形中,你已經知道了要背的重點,為什么還要背?
第三,熟練記憶分點詞匯。做過考試練習的同學都知道考試是按點得分的。一個大問題的標準答案通常只有幾個關鍵點。如果你回答關鍵點,你會得分。如果你不能回答,即使你寫得更多,你也不會得分。關鍵點通常非常簡單和干凈。課本上的一大段內容可能只需要一個詞或一個詞就可以概括,一個詞和一個詞是關鍵點。許多學生不放心,大段背課文,還要求自己背課本內容一字不差。這樣做,很難記住和占用大腦空間。
第四,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要點。這樣做的目的是憶。只有你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語言說書中的話,你才能真正記住它的內涵。只有考試的時候,才能想起書中的分數。有些學生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如何寫所以他們把死記硬背的教科書內容放進去。事實上,他們可能不熟悉教科書的內容。這個時候不妨多讀書。這更體現了閱讀的重要性。當你熟悉閱讀時,當你回答大問題,問題,特別是主觀問題時,你自然會用學科語言回答問題,你不必擔心你不知道如何完成關鍵點。
第五,經常練習,保持感覺。在四次考試中,文學綜合考試是最能得分的。畢竟,文學綜合考試的三個科目不像語言、數字和英語。它從高中一年級開始。它直到高中三年級才開始三合一。每個人都沒有長時間適應這次考試。他們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最有可能在這方面得分。
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點篇三第一講 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一、人文精神的含義
名稱: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
狹義: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①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②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③主張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禁欲主義。
廣義:指歐洲開始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二、智者學派:
1、產生背景:
①經濟基礎:古希臘奴隸制工商業的興起和繁榮
②政治條件:雅典奴隸制城邦形成和發展,民主政治活躍
③人才結構:各地學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2、主要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
3、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
4、評價:
①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
②但智者學派過分強調個人主觀的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同性,這樣的思想方法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
三、蘇格拉底:
①認識你自己,注重倫理道德問題;
②“知識即美德”,強調知識的作用,即知德合一;
③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四、亞里士多德:――古典哲學集大成者(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
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著作:《形而上學》、《政治學》
較大哲學成就:創立了邏輯學
第二講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一、文藝復興(14~17世紀)
1、歷史背景:
①經濟因素:14、15世紀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
②政治因素:新興資產階級興起與教會、貴族產生深刻矛盾;
③思想因素:壟斷西歐文化教育,人們缺少理性思維和人文精神;
④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眾多。
2、核心思想:“人文主義”。(即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勵冒險;崇尚理性,提倡科學,追求知識。)
3、實質: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4、主要成就:
①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談》(與《神曲》齊名,享有“人曲”的美稱);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
②后三杰:達芬奇:《蒙娜麗莎》、《較后的晚餐》;米開朗琪羅:《大衛》、《摩西》;拉斐爾:《西斯廷圣母》
③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代表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較高成就)
5、歷史意義:
①是歐洲歷史上的先進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促進了宗教改革的出現。
③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④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6、局 限 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論”掩蓋階級差別和階級剝削。
二、歐洲宗教改革(16~17世紀)
1、歷史背景:
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羅馬天主教的束縛。
②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
③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使天主教會與人們矛盾的加深。
2、興起:首先興起于德意志地區。
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①導 火 線:羅馬教皇在德意志賣完“贖罪券”
②開始標志: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③改革主張:“因信稱義”、“信仰得救”(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禮和神職人員,這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
④影響:拉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4、加爾文宗教改革
①改革主張:“信仰得救”、“先定論”(他的學說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
②改革影響:為以后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加爾文被稱為“歐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偉大人物”。
5、宗教改革的性質和意義
性質:新興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反封建教會的政治斗爭。
作用:
①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
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在政治上、經濟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新興的民族國家。
6、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含義: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特權,提出人的個性解放,使人從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獲得更多的個人自由。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第三講 啟蒙運動
一、理性之光-----啟蒙運動(17~18世紀)
(一)歷史背景:
①17~18世紀,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②封建專制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資產階級提出反對專制制度的要求;
③自然科學的新發展為人們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新的依據。
(二)主要內容:
1、核心內容:“理性主義”(強調凡事要以人的思維即科學方法去判斷,而不是依賴天意或神的旨意)
2、具體內容:宣傳自由、平等、民主、博愛、法治等思想,反對專制王權和等級制度,反對教權主義。
(三)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四)性質和意義:
性質:資產階級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歐洲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意義:
①啟蒙運動豐富和發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具有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②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③啟蒙運動首先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④對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影響和推動作用。
⑤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
二、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異同
同:時代背景相同;都反對封建主義的束縛;
異:
涉及領域:前者屬于文藝領域,后者屬于宗教領域;
社會層面:前者限于規則或社會的上層;后者包括貴族、平民。
三、啟蒙思想與文藝復興異同
同:都注重了人的價值,都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為資產階級取得政治、經濟上的統治地位作了思想準備。他們追求的所謂人類利益都是資產階級的利益。
異:
背景: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主要是反對教會對人的束縛。
啟蒙運動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對世俗的君主專制制度提出了批評。
內容:文藝復興提倡“人性”,旨在擺脫天主教神學的束縛,強調追求現世的幸福;啟蒙運動則前進一步,高舉“理性”的旗幟,旨在反對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和封建特權,追求政治平等和經濟自由。
影響:文藝復興推動科學事業的發展;啟導了歐洲范圍內的宗教改革浪潮;啟蒙思想是在科學事業發展的前提下出現的,它打擊了專制主義的世俗統治,啟導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