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與評價 認識固體教案篇一
2、本節課的設計與教學,盡可能體現教師由如何講向學生如何學的轉變,實現教師由講述者向促進者的轉變。盡可能體現對學生課堂生命力的尊重,對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的促進,對學生潛能的挖掘。整堂教學都有一個動態的過程,有師生互動,問題啟發與學生思考、回答;有生生互動,有學生間的討論與協作等。學生的參與面很廣,興致很高,效果較好。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利用材料探究固體的性質。在活動過程中主動分工、協作,既探究出了科學規律,更體驗到了學習與合作的快樂。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個性化的教育,為學生營造創造的環境,使他們積極、踴躍、大膽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如各小組對信封中的固體運用多種感官、多種角度和多種方法進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各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固體研究,探究結果精彩紛呈,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面向全體,注重差異,滲透科學方法,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由學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問題,切入主題,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一連串的問題及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在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中,在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維以及表達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獲得個性發展的時間或空間。
4、在學生對牙膏這種物體分不清是固體和液體時,我及時用和面的方法讓其明白它是一種固體和液體的混合物,把問題簡單化,學生接收功效很不錯,還能舉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體,真正到達了學而用之。
5、在每一個試驗前,都讓學生計劃試驗的步驟和目標,從而使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讓學生養成做事前先思考的習慣。
6、在教學將液體和固體分類時,由于我將實驗工具也一起放在了實驗袋中,誤導了學生,這是我在課前準備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7、教學中我的語調沒有起伏,使學生在聽講時容易找不到重點所在,這是我今后教學中應該多注意的地方。
8、學生個別出現問題、錯誤的細節之處沒能及時指出糾正。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與評價 認識固體教案篇二
1、本課中研究的是固體的性質,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能夠完全放手讓學生對固體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認識和描述。能積極地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動手做”的機會,放手讓他們去真刀真槍地搞科學。
2、小組合作方式的運用,很好的培養了學生愿意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學生對牙膏這種物體分不清是固體和液體時,我及時用和面的方法讓其明白它是一種固體和液體的混合物,把問題簡單化,學生接受效果很不錯,還能舉出生活中一些類似的物體,真正達到了學而用之。
4、運用比賽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對固體性質的多方面認識,既促進學生動手動腦又實現了教學。學生的積極性特高,教學效果特好。
5、在每一個實驗前,都讓學生計劃實驗的步驟和目的,從而使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讓學生養成做事前先思考的習慣。
1、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中時間的把握心中沒數,至使提前完成教學任務,更慚愧的理當自己發現時,還用讓學生看書的方法去彌補少的時間,失敗呀!
2、課堂上有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認真的去聽,也沒能及時的'給予評價。其實這期間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這是不應該的。
3、最后一個環節固體的混合與分離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其實應先讓學生看書上的那兩個最典型不過的例子,然后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去舉一些例子。而我卻沒能做到。
4、以后還要在備課上大下功夫。除了備教材之外還要認真的去備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知識,學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準備好多種方案,以及時的應付課堂上會出現的一些尷尬局面。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與評價 認識固體教案篇三
最開始的教學設計我是把認識固體和認識液體完全分開來的,第一節課講固體的性質,第二節課講液體的性質,我發現這樣的效果顯然不是很好,在學生的腦中形成的概念是支離破碎的是不成系統的。
首先我把在廚房里由一個雞蛋引發的爭論作為情景。“想為它們做裁判嗎?那我們得先學好第三單元的《固體和液體》”接著要求學生觀察提供給他們的木頭、布、玻璃、鉤碼以及紙張,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學生這時很容易總結出固體的一般特征,“我們給不容易流動,有固定的形狀的物體一個名字”引出固體。“沙粒是固體嗎?可它怎么能‘流動’的嘛,應該怎么解釋呢?”沙粒單個來看的話它有固體的形狀并且也是不能流動的,聚在一起并且要借助外力才能流動的。
觀察擺在桌面上的四種另外的物體,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容易流動,沒有固定形狀”引出液體。接著在要求學生將p28頁的物體按固體和液體進行分類。
分好后學生們肯定有爭議,比如說對雞蛋、牙膏、修正液、膠水的分類。它們似乎既具有固體的特征又具有液體的特征,但是呢,它們又不具備完整的特征,不純。引出流體。
要求學生舉出生活中見到的固體和液體的例子,學生會舉出鋼鐵塑料等,并且一開始只認為它們是固體,“鋼鐵就一定是固體嗎?它在什么情況下形態會發生變化?”固體與液體之間的轉換,要求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原來物體的形態是能發生變化的。培養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這節課還有很多問題,仍在不斷改進中。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與評價 認識固體教案篇四
本課是《固體和液體》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圍繞“認識固體的常見性質”展開,通過對物體的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固體在顏色、形狀、輕重、軟硬等方面的性質及固體混合前后重量、體積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的能力。由于本課內容比較多,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充分參與探究活動,需要兩課時完成,這節課是屬于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固體的性質。通過這次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關注:
當我了解了學生的原有的知識基礎后,不失時機地問道:“關于固體和液體,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一些與本節課無關或距離較遠,若在傳統的課堂上,學生頭腦里的這些問號可能被忽視為“給教師添麻煩”,而且花幾分鐘給學生發問,似乎“不合算”。但這正是教師引發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面對來源于學生中的大量問題,我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并把它寫在黑板上。當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面的學習時,他們會更專心。因為只有這樣積極性的支持態度,學生的內心才能激起科學探究的欲望,進而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情感和探究意識。
“探究——研討”教學法中提出了要選擇“有結構的材料”。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的觀察材料有塑料棒、石頭、乒乓球、黃豆、勺子、瓶子、橡皮、泡沫等,還提供了學生可以自選的工具:小錘子、放大鏡、燒杯等。這些都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有的還是經常玩的。每組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來研究,也可以是自己身邊的物體。在接下來的10多分鐘都是學生在進行觀察、研究,看起來這一環節似乎與教師無關,實際上這正是教師在通過材料進行教學。在以學生自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將主要通過中介——活動來體現,也正是由于這些材料,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體驗的探究經歷。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與評價 認識固體教案篇五
認識固體。
本科圍繞“認識固體的常見性質”通過給物體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研究固體的混合于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固體在顏色、形狀、輕重、軟硬等方面的性質,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物體的能力。
。
讓學生把生活中的武平按固體、液體分類,還有一類物體、既像固體又像液體,我們把它叫做中間狀態的物體。
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認識固體的性質,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通過用眼看、用手摸、用錘子砸等多種方法,研究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等方面的性質,并要求記錄在表格中。
指導學生認識不同固體混合或分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驗中發現: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1、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給物體分類。
2、知道不同的固體能混合,也能分離。
3、體驗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一) 導入
1、關于固體和液體你都知道些什么?
2、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二) 確定研究固體的種類與方法
1、研究固體的性質,靈活使用活動提示卡。確定研究哪幾種固體,用哪些方法研究固體的性質。
(三) 合作研究固體的性質
1、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看哪組的發現多,不足的實驗材料向教師領取。組內匯總、記錄,完整研究結果)。
(四) 評價
1、小組展示研究、點評、全班交流。
2、布置繼續研究任務,評出固體研究所所長。
(五)重點項目研究
1、利用工具,研究輕重。
2、故事導入。
(六)拓展
1、設疑:雞蛋是固體嗎?全班討論。
2、設疑:牙膏是固體嗎?分組實驗:和面粉。
(七)全課總結
我們采用了哪些方法來研究固體的性質?
引導學生歸納:我們運用觀察、比較、實驗、分析、綜合等多種方法研究固體的性質。
要想全面認識一個事實,就需要用多種多樣的方法。
(八)課外延伸
1、回家繼續研究固體的性質,把你的新發現告訴老師。
2、思考:固體有共同的性質嗎?
在課本的教學中,教師、學生、材料三大基本較大幅度的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
2、學生地位轉變。從被動接受的地位轉變為主動參、發現、探究和知識建構的主體地位。
3、教學內容的轉變。教材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對象,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重視能力訓練和情操的培養,尤其重視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
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問題情景的創設,學習環境的設計,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實施協作學習,進行效果評價。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與評價 認識固體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知道固體的共同性質,正確地判斷一種物品是不是固體。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的變化情況。
通過對本節課的教學,自己感到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優點,也有不足之處。淺談一下不足之處:
1、把教材圖中的物品按固體、液體分類,只是先認識,再說出是固體還是液體。教師如果能把圖中的這些物品擺在講桌上就更好了,讓學生在判斷之前對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學生的感覺會不一樣,根據不同的感覺,學生會容易做出判斷。這一環節沒有做出直觀演示和學生用手去感受,這樣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讓學生通過晃動水杯,用眼睛看,學生很容易判斷出水是液體。讓學生通過用力握石頭、木棒,捏木板,感覺到它們的體積和形狀不易改變。根據這樣的感覺,學生很容易判斷出它們是固體。對特殊的幾種物品(橡皮、棉布、面粉),教師能幫助學生判斷是不是固體,并進一步講述固體的幾種形態。固體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顆粒的。在這個基礎上,固體的共同性質就容易總結出來了: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2、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時,讓學生舉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讓學生動腦多舉實例,教師加以指導。
3、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的變化情況時,教師沒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學生光靠靜止觀察和思考,對這個知識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觀演示,教師不用過多地講解,學生就明白了。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