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測量電壓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通過類比的方式得到電壓的概念,讓學生知道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而電源的作用就是提供持續的電壓。結合實際,我還談了干電池的型號與電荷量的關系,使他們知道一號電池與七號電池只是容量和用途的區別,其兩端電壓是相同的,因此,當把一號電池用七號電池代替時,對小燈泡的作用是相同的,從而加深了他們對電壓的理解。通過了解人體安全電壓,關注安全用電問題,懂得珍愛生命。不僅關注了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了學生學習的過程促進了學生的人文教育,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都得到培養。在教學中讓學生形成了這樣的知識類比:
水壓——水流——對水輪機做功(通過水輪機做功時水流不減?。?/p>
電壓——電流——對小燈泡做功(通過小燈泡做功時電流不減?。?/p>
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類比推斷串并聯電路中電壓的特點,對于他們掌握電壓知識還是大有好處的。
由于有了電流表的認識與學習體驗,學生們可以根據教材中提供的電壓表說明書打出其中與電流表不同的地方進行探討,這類知識的遷移對于電壓表的認識與使用教學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省時省力的。
學生能夠很容易找到他們量程不不是并能夠正確讀取電壓表的刻度;他們能夠同樣看到“正入負出”的要求及“快速試觸”選擇量程的方法,教學中完全可以一帶而過;當看到“電壓表必須并聯在被測電路的兩端時”,展開了討論:“為什么電壓表需要與被測電路并聯?其在電路中是否與電流表一樣相當于導線?如果與被電路串聯會出現什么后果?”為此,我在黑板上用實際電路讓他們看到了電壓表串聯后的結果,并進一步告訴他們:電壓表在電路中相當于開路,串聯后會造成電路相當于被開路,用電器中幾乎是沒有電流的。(問題1:為什么與用電器串聯后燈泡不發光,電壓表卻測量了電源電壓?)也就是說,電壓表也可以直接測量電源電壓而不會短路。對此,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得到了印證。類比觀察電流表的方法,觀察電壓表,并閱讀電壓表說明書。通過問題、閱讀、討論、和實驗,自己探究并發現電壓表的使用特點,不僅學到了物理知識,而且進一步認識和學習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通過合作探究,他們的合作意識進一步加強。
對于串并聯電路的電壓特點的認識其實并不是真正的難點,課堂中我讓學生通過測實際測量并記錄數據,讓他們直接分析得出結論,孩子們都能很快的得到正確結論,即串聯分電壓而并聯等電壓。在這部分的處理上,由學生合作探究完成實驗,增加了學生動手的機會,由“靜”變為“動”,由觀察者變為操作者,由動腦變為手腦并用。在此基礎上我再提出多將實驗的問題:即為什么要進行多次實驗?如果實驗次數過少會在實驗數據中出現什么樣的問題或得出什么樣的錯誤結論?怎樣進行多次實驗,不同的方法(更換不同型號的燈泡方法與改變電源電壓)會有什么樣的數據變化?學生通過實驗的反思和實驗方法的調整,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而這里的難點卻出現在了課堂練習上:即電壓表測量的到底是哪部分電壓問題。(問題2:如何判斷電壓表與誰并聯,有沒有更簡潔的方法?)因為在作業題中往往是很難直接看出電壓表是與誰并聯的,有時還會出現由于開關的控制形成電壓表的測量對象改變問題,學生們頭痛不已。由于課堂容量的局限性,老師根本沒有多少時間進行比較全面的'問題疏理,也形成了課堂中學生一聽就懂,課后一做就錯的現象,應該說這是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后練習相脫節造成的。所以說,對于電壓的課后練習的講解與分析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有利于讓學生對電壓的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
電壓的教學重點是實驗與探究,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建立起關于電壓的知識構成是本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教然后知不足”,本身感到很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也會有遺憾和感慨。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給學生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基本上把視野投放于教材之中,踏實于教材卻沒有能夠脫離教材,沒有把知識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沒有照顧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這一部分同學來進一步發表意見,師生共同探討,以讓問題進一步拓展和延伸,直接導致了學生對于本節課知識能夠聽懂,能夠記住結論,卻不能夠進行拓展,舉一反三,使學生的課后練習有了知識高度上的障礙。
通過教學反思的實踐,需要更新教學理念,改善了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了教學水平。讓自己的教學實現樸實、高效!
測量電壓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本節課在本章中是重點,整個電學中則是基礎。它是培養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力及學生使用電壓表這一常用電表的使用技能,所以說對本節內容的學習直接關系到今后學習電學好壞。
電壓的概念是歷來教學的難點,它很抽象,不能通過實踐活動直接去體驗.如果利用水流來引導學生來分析理解電壓,來突破難點,而關于電壓表的正確使用這個教學重點,學生在前面學習電流表的正確使用,具備了使用電學儀器的初步認識,電壓表與電流表類似但又有不同,此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回憶復習電流及電流表然后對比,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教師提出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小組中各層次學生合作,表達交流、實施方案、總結表達等環節完成整個探究。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
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對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體現了各個層次學生互動、師生互動,激發了解決問題過程探究的興趣和熱情,認識了課程目標要求中的知識,培養了課程目標要求中的多種技能,在學習過程體驗了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知識應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發現了學生有可挖掘的巨大潛能,教師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課堂上仍然有一部分學生不愿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疑問大膽提出進行交流,特別是基礎差的同學在這方面表現更不能令人滿意,這也許跟這部分同學缺乏自信有關。今后將注重培養這部分學生的自信心。
面對分層次教學,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應更新,充分認識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從滿堂灌中退出,應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到每位學生的不同。課堂應是師生、生生間的互動,發揮教師的組織、導控的作用。在課堂中教材的處理應是有所舍棄、有所加強,若要面面俱到,必將面面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