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社戲故事讀后感600字篇一
兒時故鄉的時光是充實的,也是值得憧憬的。在平橋村,先生可以免去陳腐的經書,享受著難得的無約束的自由,一起和小伙伴們親近大自然,"釣蝦"、"放牛"、"掘蚯蚓",相對于城鎮中那蒼白無味的枯燥而言,"我"的內心無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真正值得魯迅先生懷念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看戲過程中和小伙伴們結下的真摯友誼,那種淳樸,那種天真,那種情趣,那種自由,在先生看來是奢侈又遙遠的。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我想,先生之所以如此喜歡這片樂土,最大的原因無疑是這片樂土上最可愛的人、最自在的生活。
在先生眼里,平橋村的每一個畫面都是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線。"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我似乎能感受到那沉靜而自失的心,得到了久違的安寧。
農村,城市,這也許是先生眼中最遙遠的距離,它們看似很近,之間卻隔著一道永遠跨不過去的鴻溝。早晨,薄霧籠罩的田野,碧綠的豆麥,那微風拂過葉子的聲音,如銀鈴般清脆……先生一起去品讀優雅的江南水鄉所蘊含的馨香,是源于對童年的向往。
我很喜歡這種由內而發的文字,它給我的感覺就像貼著大地行走一般,混著泥土的氣息,真實。農村的普通和平凡在我們這些自幼在農村成長的孩子看來,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或許是因為生活背景的不同,使先生筆下的農村又別具風味。
童年的一點一滴,都是特別美的夢,就像漫長的等待凝結成霜,就像久別的名字鐫刻成永恒。童年就是一束特別的光,它把屬于我們的生活點亮。正如德爾說過“回憶是憂傷的,期待是迷茫的。”
讀《社戲》,讀周樹人的童年回憶,同魯迅先生一起,在最珍貴的歲月里,找到那些遺忘的,守望雖與現實的距離遙遠,但也只求在余生留下一絲值得懷念的記憶。
社戲故事讀后感600字篇二
在讀魯迅的《社戲》一文時,一句這樣的話映入我的腦海:“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的多呢。”這時,我的眼前浮現出這樣一個孩子的形象,他樸實、純真、憨厚、無私。他就是魯迅兒時的玩伴——阿發。
阿發具有鄉下人特有的淳樸品質。在大家偷羅漢豆的時候,他主動讓伙伴們“偷”他家的豆,為的是減少別人家的損失,讓小伙伴嘗到更大更好的羅漢豆,可見他無私的品格。或許當他的父母知道小伙伴們偷了他家的羅漢豆的時候,會生氣的責罵阿發,但他依然沒有改變,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虛偽與欺騙,只有淳樸與無私。
讀到這里,我真希望自己能夠來到平橋村,來到那個安詳、寧靜的小村莊,與那里的阿發和樸實的村民們交上朋友。現在的社會,有太多的勾心斗角,有太多復雜的社會矛盾,能像阿發那樣在自己家的豆和別人家的豆面前毫不猶豫的貢獻出自己家的豆的人,能做到真正無私、樸實的人太少太少。阿發這種可貴的品質與高尚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
讓我們多一點純樸和無私,少一點虛偽與欺騙,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世界充滿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