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色色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视频,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丝袜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4篇)

最新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4 10:43:03
最新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4篇)
時間:2023-10-24 10:43:03     小編:筆硯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寫總結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作總結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一

澳大利亞:集中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澳大利亞:集中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自然: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農牧、工礦業發達;

開發歷史較早;

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

中西部氣候干旱、多沙漠、草原

加拿大:集中分布在南部走廊一帶,北部人口、城市稀少

南部氣候夏季溫暖;工農業發達;交通便利。北部寒冷,經濟落后。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二

(1)鄉村起源的歷史條件:

人類社會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分離)

(2)城市起源的歷史條件:

農業技術創新,出現剩余產品——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

第二次社會勞動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相分離)——促進了城市出現

(3)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共性:大河沖積平原;農業文明發達;但古代城市發展不穩定,自然經濟始終占統治地位

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羅河谷地。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三

晝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而晝夜長短、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命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周年變化的現象。

2.地殼、軟流層與巖石圖

地殼的范圍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約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處。巖石圈則從軟流層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關系可表示為:巖石圈=地殼十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3.流星體、流星現象與隕星

運行于行星際空間的固體塊和塵粒稱流星體。當它高速沖入地球大氣層,與空氣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燒產:生的光跡稱為流星現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燒盡的流星體的“殘骸”則稱隕星。

4.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15.為劃分標準,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氣。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5.氣溫遞減率與地溫遞增率

前者表示對流層內氣溫隨高度而逐漸下降的變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后者表示常溫層以下一定深度內,地溫隨深度逐漸增高的變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溫度增高3℃。

6.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是一個物理概念。是指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太陽輻射強度是一個物理變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鐘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其大小隨緯度、太陽高度和時間而變。而太陽常數是一個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下,地球大氣上界太陽高度角為90°時的太陽輻射強度。其數值為8.16焦/厘米·分。

7.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侯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在濱海地區,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象。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季風是一種大范圍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但有季風的地區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分布的才是季風氣候。

8.氣象、天氣與氣候

氣象是表明大氣特征的物理狀態和物理現象的總稱。包括氣壓、氣溫、溫度、風、云、降水等要素。天氣是指短時期某地義氣中的氣象變化情況。它是由各種氣象要素綜合表述的大氣物理狀況。氣候則是指一地區多年現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氣象情況。天氣是多變的,而氣候則較為穩定。

9.水體與水圈

水體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體,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氣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種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的不規則的圈層。

10.徑流與徑流量

徑流是指降水扣除蒸發量等損耗后沿地表、地下運動的水流。徑流量則是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單位:立方米/秒。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四

世界各大區域河湖分布:

一、東亞: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長江,黃河等;

2、東部河流短小;

二、東南亞:

2、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亞:

1、恒河(圣河):喜馬拉雅山南斷,主要雨水補給,形成恒河平原(南亞沖積平原);

2、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國(雅魯藏布江)喜馬拉雅山北坡,雨水補給;

3、印度河:發源岡底斯山,冰川融水為主,沙漠地區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亞:

1、內陸河:錫爾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額爾齊斯河——北冰洋水系;

3、湖泊:內陸湖:里海(世界)、伏爾加河(內陸河最長的)、烏拉爾河、咸海;

五、西亞和北非:

1、尼羅河:第一長河6600千米;

2、兩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蘇伊士運河: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點);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剛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資源豐富;

2、維多利亞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

七、西歐:

1、總括:河網稠密,河湖眾多,水量達,利于航運;水位變化小;

2、萊茵河:發源于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經魯爾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俄羅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補給),封凍期長;

2、伏爾加河:內陸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黃金水道;

3、鄂畢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

4、頓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凌汛);

5、貝加爾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北美: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長度,流量;灌溉水源);

2、圣勞倫斯河;

十、拉丁美洲:

1、亞馬遜河:水量第一,長度世界第二(6400km);

2、拉普拉塔河;

3、的的喀喀湖(海拔的湖);

十一、大洋洲:

1、墨累河:澳大利亞河流;

2、艾爾湖(-16m)

3、達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五

世界各大區域沙漠分布:

中國西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處:印度沙漠(塔爾沙漠);

1、土庫曼斯坦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

2、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中部地區;

3、哈薩克斯坦西部與俄羅斯交界處和中東部一小部分;

1、西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2、沙特阿拉伯境內大部分地區:北部內夫得沙漠、南部魯卜哈利沙漠;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的沙漠);

澳大利亞西部維多利亞大沙漠;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六

1、概念:是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

2、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區的范圍: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加上山嶺重重阻隔,水汽難以到達。

3、西北地區以賀蘭山為界,形成東、西兩大區。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為因素的表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墾耕,大部分古綠洲相繼被迫放棄;近代北方農牧過渡地帶大規模移民開墾,人口劇增,迫于生計,農墾規模擴大,直接加劇荒漠化;現代由于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問題思考】

1、議一議:沙漠化與荒漠化有何區別?

沙漠化與荒漠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屬于荒漠化的一種形式,它是指單純在風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質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濕潤地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后造成土地生產力衰退或喪失而形成荒漠或類似于荒漠景觀的過程。

2、想一想: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內陸地區東部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秦嶺,南部有青藏高原,這樣來自東南和西南的夏季風濕潤氣流對本區來講,或是強弩之末,或受阻擋難以深入。

(2)西部的天山、阿爾泰山則將已經長途跋涉的西風氣流阻擋在外。

(3)本區的北部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大山地作為屏障,就使得冬季來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長驅直入,導致氣候異常干燥寒冷。

這樣,西北地區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極端干燥的情況下,荒漠廣布。強大的風力作用吹蝕地表,沙土不斷移動、堆積,并發展擴大,廣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典型景觀。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區的人們利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扎設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七

世界各區域資源分布:

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占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十、拉丁美洲: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八

等太陽高度線圖可以看做是以太陽直射點為中心的俯視圖,判讀時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確解答問題:

1.圖的中心為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以該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通過該點的經線即太陽直射的經線,地方時是12點;通過該點的緯線即為太陽直射的緯線,其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從太陽直射的緯線向南北逐漸降低。根據太陽直射緯線推斷直射點所在的半球及季節,并判斷與之相關的地理現象。注意區別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規律的不同。

2.在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據此可計算該經線上某一點的緯度數值;如果太陽直射赤道,則赤道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陽直射點不在赤道,則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陽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該緯線上某一點的經度和地方時。

3.如果圖中標注了太陽高度的數值,則視具體數值而判斷:一是最外側的`大圓圈為0°等太陽高度線,即為晨昏線,一般是太陽直射經線以東最大的半圓為昏線,以西最大的半圓為晨線;二是圖中最大的圓圈不是0°等太陽高度線,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線。如果沒有標注太陽高度的數值,在圖中最外側的大圓圈上太陽高度為0°,即晨昏線。

4.由于太陽直射經線上太陽高度南北跨度為180度,當太陽直射赤道時,此經線最北點為北極,最南點為南極;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極點在最北點以南,圖上沒有南極點;太陽直射南半球時,相反。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九

高考地理零碎知識點匯總

1.寒潮危害最大與寒潮勢力最強是有區別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對農作物而言,一般發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勢力最強一般發生在冬季。

2.地震的震級與烈度兩個概念要區分開: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有多個烈度。一般而言,同一地區相同條件下,烈度與震級成正比。

3.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而無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噴發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噴發中形成礦產資源,地震波可以用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

4.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質災害,兩者最大的區別: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條件,而滑坡則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過多的水分會加劇滑坡的發生。

5.工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如采礦工業受自然(資源)條件影響較大。

6.不同指向型工業的區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能獲得經濟利益,市場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檔家具廠;原料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市場。所以分析工業區位時要用發展的觀點。

7.注意區分電子工業和電子裝配工業,前者是技術指向型工業,后者是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8.新興工業可分為勞動密集型(意大利的普拉托)和技術密集型(美國“硅谷”),并非特指技術密集型工業。

9.平原是城市發育最理想的環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上都有城市分布,如亞馬孫平原上。

10.河流交匯處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區,河流交匯處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11.高級住宅區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與低級住宅區背向、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緣。

12.根據市場最優的原則,商業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區,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區都是商業區。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區。

13.注意區分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噪聲污染等)和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兩種環境問題的表現。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屬于生態破壞。

14.人口自然增長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總數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總數不變),甚至可能為負值(表示人口總數減少)。

15.一個地區人口總數的最大值出現的時間應該是人口自然增長率由正值變為零的時期,因此人口增長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總數的減少。目前,我國人口增長速度有所減慢,但人口增長數仍然很大。

16.除人口自然增長外,人口的數量變化還包括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的遷入和遷出)。

17.人口老齡化是指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7%。人口老齡化問題是發達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我國目前及將來面臨的重大人口問題。

18.注意幾條地理界線的區別: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

19.我國冬小麥和春小麥種植區的分界線是長城,小麥與水稻種植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20.浙贛線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至湖南省株洲市之間的鐵路。京廣線、浙贛線與湘黔線交會于株洲,而不是長沙。

21.滬寧杭工業基地中的“寧”不是指浙江省的寧波市,而是指江蘇省的南京市。

22.東部和西北地區的河流的汛期都在夏季,但其主要影響因素分別是降水量和氣溫。

23.注意三江源、三江平原和三江并流中“三江”的區別:三江源是指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位于青海省境內;三江平原指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三條河流沖積形成的平原,位于黑龍江省境內;三江并流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在橫斷山脈中自北向南平行分布而形成的并流景觀,位于云南省境內;這里的“三江”是指不同的河流。

24.修建三峽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而不是發電。

高三提高地理成績的方法

1)選擇題(基礎知識,生活常識)除了鞏固基礎知識以外,還需要有比較多的生活知識。方法:注意留心生活中的事物,多去了解一些生活常識。

2)大題刷題,培養思維發散性。把你想到的觀點和你學過的知識里靠,轉換成比較專業的表述。

3)推薦補充資料方法:把一些很重要的國家單獨整理,如美國,日本,俄羅斯。還有我們合作的一帶一路的國家。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識結合在一起,運用到這個國家的某一個區域進行分析。

高中地理思維方法

1.地理聚合思維法

如: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教授通過長期對氣溫、氣壓、風向和濕度等氣候要素的觀察,并仔細觀察__的初凍、融化以及物候現象等,得出了我國近五千年以來的氣候變化規律。

2.地理逆向思維法

這是以背道常規現象、由結論推原因或條件的思維方式。

如:近年來在青藏高原發現了巖溶地形,這一反常現象怎樣解釋?按青藏高原現在的自然條件,不能形成巖溶地貌。但如果反過來由果索因,從青藏高原的發展歷史來探尋__,則問題就解決了。

3.地理假設思維法

這種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假說。由于受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對某些現象不能確切了解其產生和發展規律,往往借助猜測,作出假定說明。

如:魏格納用這種方法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科學家們對地中海未來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說”、“干涸說”、“擴展說”三種假設。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十

我國之最

我國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陽和開封,安陽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宮天安門,頤和園及八達嶺。 西安大小兩雁塔,驪山華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臺江橋,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雙十景,靈隱寺與飛來峰。

洛陽龍門石窟精,白馬少林寺著名。 開封鐵塔和龍亭,相國寺鐘觀音聽。

中國鐵礦:

我國鐵礦有八家,內蒙白云湖北大。 遼寧鞍山和本溪,河北遷安安徽馬。 海南鐵礦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國煤礦:

中國煤礦有十一,開灤峰峰省份冀。 遼寧煤礦是阜新,大陽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蘇徐,黑龍抓住鶴和雞, 平頂山礦省份豫。

有色金屬礦:

德興銅礦在江西,湖南錫礦山產銻。 貴州銅仁產汞礦,云南個舊出產錫。

甘肅金昌礦產鎳,鎢礦產地贛大余。 湖南水口山鉛鋅,廣西平果出產鋁。

內蒙白云泥土稀,山東招遠有金幣。

貨運選擇三原則:

貴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選擇是航空。 易死變質鮮活貨,短程可用公路送,遠程而且數量大,鐵路上有專車用。 大宗笨重遠距離,水運鐵路二者中。

中國十大旅游景點:

北京故宮八達嶺,避暑山莊河北行。 陜西省內秦皇陵,長江三峽鄂渝境。

安徽黃,桂桂林,浙江西湖蘇園林, 臺灣島上日月明。

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

我國是個多民族,少數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壯族,四百萬人滿回土, 苗維彝藏和蒙古。

我國十四個陸上鄰國: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十一

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松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 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十二

高考是孩子成長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道檻,之前十幾年的苦讀,都是在為跨越這道檻做準備。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考地理必背的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到你喲!

一、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二、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

4.空氣密度

三、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征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于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假設思維法

這種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假說。由于受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對某些現象不能確切了解其產生和發展規律,往往借助猜測,作出假定說明。

如:魏格納用這種方法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科學家們對地中海未來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說”、“干涸說”、“擴展說”三種假設。

發散思維法

發散思維又叫擴散思維,是指當遇到一個問題,以解決這一問題為目標,進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的智力活動,尋求多種答案的思維。

如:植樹造林有什么作用?用發散思維就可回答為,森林提供木材,凈化空氣,吸煙滯塵,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等。

形象思維法

這種方法就是人們利用自然形象進行思維的方法。

如:在進行地圖教學時,由于地圖引起學生形象思維有三種因素:

一是空間關系,如地圖的范圍,經緯度等;

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脈、河流、島嶼等;

三是圖例符號,如地圖上的顏色、等高線、表示城市的圓圈等。

通過對地圖的觀察,會從三方面引起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有利于形成大家對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聯想思維法

這是從已知的地理概念出發,將有關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聯系起來的思維過程。聯想有“縱比”和“橫比”兩種發散形式。縱比是從地理事物的各個發展階段進行比較。

如:地殼的演化史,可比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階段的不同。橫比是由此地理事物與彼地理事物進行比較。

如:馬達加斯加島的自然帶與我國臺灣自然帶的比較。

圍繞一個中心,狠抓基礎

這個中心就是主干。結合高考來看,近幾年的文綜試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規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對地理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對這些主干知識的復習,學生要準確地理解其內涵和外延。

搞清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適用范圍和條件;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還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識間的橫向關系和縱向聯系,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形成知識網絡圖。

第一輪復習要狠抓基礎。所謂基礎,指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維過程和基本的地理素養,而這些基礎的復習應以教材為載體。在緊抓教材、鞏固知識的同時,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地理知識整合能力

也可利用區域圖對中國各分區之間、中國某區域與世界某區域之間氣候資源的利用等進行對比聯系;還可對各大洲相同的氣候類型進行影響因素的逐一對比等。

地理主干知識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影響因素類,如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影響氣候的因素、影響等溫線彎曲變化的因素、影響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因素、影響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二是區位因素類。如工農業的區位因素、人口分布和遷移的區位因素、交通(鐵路、港口等)建設的區位因素等。

三是措施和意義類。如減少水土流失的措施、減少土壤次生鹽堿化的措施、解決水資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鐵路的作用和意義、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的作用和意義等。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十三

地理學業水平考試易考知識點

一、太陽輻射與地球

1、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2、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釋放的能量

3、太陽輻射能的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4、太陽輻射波長范圍是0.15-4微米,分為紫外光、可見光和紅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見光。

5、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光熱資源,生物生長離不開太陽

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太陽輻射本身及大氣運動、水循環等為人類提供能源

為生產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二、太陽活動與地球

1、太陽外部結構的分層由里到外: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2、太陽活動:黑子(溫度比其他區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陽風

(光球層、周期)(色球層)(日冕層)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影響氣候;

擾動電離層,使地球上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甚至中斷;

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

兩極地區產生美麗的極光;

許多自然災害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如地震、水旱災害。

地理學業水平考試有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識點

0°經線:

穿過的點:倫敦、直布羅陀海峽東側、幾內亞灣。附近的地理事物有倫敦、巴黎(0°東側)、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幾內亞灣等。

東經30°:

穿過的點:摩爾曼斯克港、土耳其海峽東側、開羅(尼羅河)。附近的地理事物有摩爾曼斯克(30°東側)、莫斯科(30°東側)、東歐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處、黑海、小亞細亞半島(西側)、地中海、開羅、尼羅河、東非高原(西側)、南非高原(東側)等。

東經60°:

穿過的點:烏拉爾山脈、咸海、霍爾木茲海峽東側。附近的地理事物有烏拉爾山脈、咸海、伊郎高原、阿拉伯半島東側、阿拉伯海等。

東經90°:

穿過的點:葉尼塞河、阿爾泰山、恒河三角洲。附近的地理事物有葉尼塞河(西西伯利亞平原與中西伯利亞高原界河)、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灣等。

東經120°:

穿過的點:大興安嶺、渤海、杭州、臺灣西岸、菲律賓群島、澳大利亞西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勒拿河(東側)、大興安嶺(東側)、北京(西側)、山東半島、遼東灣、上海杭州(東側)、菲律賓群島、馬來群島、澳大利亞西部。

東經150°:

穿過的點:東西伯利亞山地、堪培拉(悉尼)。附近的地理事物有東西伯利亞山地、千島群島、大分水嶺、堪培拉、悉尼等。

180°:

即國際日期變更線,穿過太平洋中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白令海、阿留申群島、新西蘭等。

西經150°:

穿過的點:美國的阿拉斯加州中部、夏威夷群島東部。

西經120°:

穿過的點:(溫哥華、西雅圖、圣佛朗西斯科)東側、洛杉磯

西側。附近的地理事物有落基山脈。

西經90°:

穿過的點:哈得孫灣、五大湖(西)、新奧爾良。附近的地理事物有哈得孫灣(西部)、密西西比河(東)、五大湖(西)、新奧爾良、墨西哥灣、中美洲。

西經60°:

穿過的點:紐芬蘭島(西部)、不宜諾斯艾利斯、南極半島。附近的地理事物有紐芬蘭島(西部)、加勒比海(東部)、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拉普拉塔河口)、南極半島。

西經30°:

穿過大西洋中部。

西經20°:

東西半球分界線,從大西洋上經過。主要地理事物有格陵蘭島(東部)、冰島。

東經160°:

東西半球分界線,從太平洋上經過。附近的地理事物有東西伯利亞山地、千島群島、澳大利亞東部水域。

赤道:

穿過的點:非洲中部、東南亞、南美洲北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剛果盆地、東非高原(維多利亞湖)、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等。

北回歸線:

穿過主要點:北非、紅海、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中國華南(滇、桂、粵、臺)、夏威夷群島、墨西哥高原、墨西哥灣等。

30°n:

穿過主要點:北非(開羅)、(幼法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兩河河口、西亞、南亞、中國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杭州)、夏威夷群島、美國南部(新奧爾良)

40°n:

穿過主要點:伊比利亞半島(馬德里)、撒丁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土耳其海峽、小亞細亞半島、里海、中亞、塔爾木盆地(喀什)、酒泉、內蒙古高原、華北(北京)、渤海、朝鮮、日本(本洲北部)、美國中部(五大湖以南)、美東部(費城)

50°n:

北極圈:

穿過主要點:冰島南側、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挪威、瑞典、芬蘭)、俄羅斯北部、白令海峽、美阿拉斯加北部、加拿大北部。

南回歸線:

穿過主要點:非洲南部、澳大利亞中部、南美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南非高原、馬達加斯加島、澳大利亞沙漠、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嶺、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北部)、里約熱內盧(巴西)。

地理答題注意事項

答題用地理專業術語且條理清楚、重點突出、簡潔明了、字跡工整。

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簡答題,除了遵循以上答題規范外,根據目前高考試卷的評分標準,還應遵循以下技巧:

一是防止漏答,答題盡量少而精,但如果沒有把握,可以適當多答。

二是要掌握詳細和模糊的技巧。

三是要條理清楚。千萬不要自始至終只有一個段落,必須分條分段,一個知識點一條。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篇十四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

(2)褶曲的基本形態

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

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背斜和向斜。

背斜巖層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巖層一般向下彎曲。從巖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在地貌上,有時候背斜發育成山嶺,向斜發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皺構造背斜的頂部因受到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軸部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3)褶皺山

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褶皺山。

褶皺山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規模的褶皺山系可以綿延數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模的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褶曲形態 巖層形態 巖層新老關系 地形形態

未侵蝕地形 侵蝕后地形

背斜 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巖層老,

兩翼巖層新 山嶺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 向下彎曲 中心部分巖層新,

兩翼巖層老 谷地 向斜軸部受擠壓,物質堅硬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