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盧溝橋烽火教學反思篇一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盧溝橋烽火》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感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學習的熱情不高,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對這種情況,除了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之外,還應改革教學方法,將教學的著眼點從傳授知識轉移到激發學生情感和興趣上來,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情感是人們內心對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態度的體現,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是學生學習的動因。教學活動一旦觸及兒童的情感領域,必然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創造使學生情緒高漲的樂學環境,引起學生的積極情緒,在學習過程中生情、人情、動情、移情。筆者以《盧溝橋烽火》為例具體來談。
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寖和那楦邪殡S著學習活動,就應有一個過程,其間包含著兒童的心理進程。首先需要啟動情感。如果把兒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漣漪,泛起微波,就需要外力的推動。就是要放飛一群“蜻蜓”,也要送過一陣微風,讓孩子情感的小河蕩漾起來,對新課的學習,生發一種期盼的欲望、關注的心理。
《盧溝橋的烽火》一文再現了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懷的抗日歷史,揭露了日寇蓄意挑起事端、野蠻侵略的滔天罪行,謳歌我國軍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的頑強抗日精神。在導入新課時,我這樣設計:
1.觀看盧溝橋圖片。
過渡:這就是盧溝橋,它歷盡風雨滄桑,見證了一段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戰歷史。
2.板書課題:盧溝橋烽火。
釋題:“烽火”是什么意思?這里比喻什么?
3.簡介《盧溝橋烽火》背景
(1)播放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
(2)聽完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3)補充小結:“九一八事變后,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短短4個多月,中國128萬平方千米(相當于日本本國領土的3.5倍)的錦繡河山和無盡寶藏被斷送得干干凈凈。從那時起,東北三省300多萬父老鄉親淪為了亡國奴。然而,這僅僅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大家知道他們真正的'侵略目標嗎?”“侵略全中國!”孩子們憤憤回答,“對!侵占全中國,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共榮’!于是他們又故技重施,蓄意制造了‘盧溝橋事變’……”
這一段新課的導入,有力地渲染了課堂氣氛,將學生帶入到持定的情境,觸動了學生的情感。他們的內心升騰起對日寇侵略行徑的憎恨,學習動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探究的欲望也被喚起。于是,他們帶著憎恨的情感去初讀課文。
學生萌生了探求的欲望后,我趁熱打鐵,組織學生初讀感知,讓他們在自主構建中披文人情。何為“自主建構”?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指出: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動地生成、建構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為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性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在自主建構中人情,即是指閱讀主體根據自己知識背景、生活閱歷和主觀意志主動地構建知識,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邁進文本情感的門檻,初步感知作者、文本的情感?!侗R溝橋烽火》教學如下:
1.出示初讀要求:
(1)通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多讀幾遍。
(2)運用適當的方法識記生詞、理解詞義。
(3)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練習分段、概括段意,在此基礎上,試著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2.學生根據要求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自主學習效果。
(1)從字音、字形、字義三方面交流生字詞學習。
(2)從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主要內容三方面交流脈絡梳理。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笨梢姡谝欢ㄒ饬x上情感是文章的靈魂。這一環節,學生從生詞的學習到文章主要內容的把握,是一個由局部到整體的自主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實現了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披文以人情。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有情之物。中國的文學創作歷來講究一個“情”字?!扒檎呶闹洝薄扒閯佣o發”“為情造文”等闡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脈。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悟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瀾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果說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對學生的情感是一種激發、引導,是一種熏陶感染,如果說學生在初讀感知中的自我建構是邁進文本情感的門檻,那么促使學生對課文人情入境,對課文的語言品賞玩味則是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腦去思言之妙。如教學《盧溝橋烽火》2-5小節:
1.出示要求:
(1)讀一讀課文2-5自然段,圈畫出描寫敵我雙方表現的詞句,思考從中讀懂了什么。
(2)合作完成表格(提示:抓住最能體現日寇本質和我軍精神的關鍵詞)
(3)各組選擇感受最深的時間段,就所圈畫的具體詞句說說各自的感受,并讀出這種感受。
2.交流研讀感受。
生。:從“全副武裝”“偷偷地”“氣勢洶洶”這些詞語中體會到事變發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預謀、精心策劃的。
生::從“同仇敵愾”“奮起還擊”“舉起大刀”“冒著炮火”“沖出”“砍去”等詞語中,我體會我國軍民英勇頑強。(板書:英勇頑強)
生:從“人仰馬翻”“瘋狂吼叫”“狼狽而逃”“哭爹喊娘”“猝不及防”“抱頭鼠竄”等詞,我體會到日軍蠻橫狼狽。
3.引導感情朗讀。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部分教學,我先讓學生充分與文本交流,讓學生在讀書中獲得個人的閱讀感受?!安粍庸P墨不讀書”,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在文中勾勾畫畫,讀到動情之處可以寫下自己的感受。沒有“牽引”和“指導”,而是讓學生以“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的匯報方式,使學生有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感知于文字,受知于心悟,學生在讀中想象、體會。在讀后交流感受,伴著對文本的步步詮釋,學生們情感涌動。此時此刻,引導學生以各種形式的感情朗讀,抒深切真摯之情,使學生情感的脈搏與歷史文化的脈搏、與文本語言的脈搏形成強烈的共振,愛國情感油然而生。
拓展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時間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所需要做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體驗不應隨課文學習的結束而結束,應引領學生的情感向課后發展延伸,并產生移情活動。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后訓練:
1.把“盧溝橋事變”經過講給父母聽。
2.進行社會調查實踐,以小組為單位提交一份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①周圍有多少人知道“盧溝橋事變”?
②他們如何看待日本侵華戰爭?
③從你的調查結果看,這些調查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認識?
3.收集日軍侵華資料,在校內辦一個日軍侵華罪行資料展。
這一訓練不僅架起了課內通向課外的橋梁,也培養了學生用語文的能力。如此,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學生在活動中將課堂上形成的情感體驗帶到課外活動中,并使之進一步升華。
至此,本課以“情”為切入口,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變被學習為自學習,學生在濃烈的情感氛圍中感悟了課文、品味了課文,提升了審美能力和思想境界。
s("content_relate");【《盧溝橋烽火》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精品教學設計
02-28
體育教學設計
02-25
《海燕》教學設計
02-23
《白鷺》教學設計
02-10
《公輸》教學設計
12-22
《日》教學設計
12-18
《石榴》教學設計
12-05
《書包》教學設計
12-03
《落葉》教學設計
12-03
美術教學設計
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