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色色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视频,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丝袜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人文地理論文優質(7篇)

最新人文地理論文優質(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5-18 21:00:29
最新人文地理論文優質(7篇)
時間:2023-05-18 21:00:29     小編:zx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文地理論文篇一

《人文地理學》名詞解釋

第1章緒論

1.地理學: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的結構、分布及其變化的規律性以及人地關系的學科。

2.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人類活動或人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所形成的現象分布和變化規律的科學。

3.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人文地理學是關于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包括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思想意識)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三大主題:一是人地關系的傳統;二是區域研究的傳統;三是空間分析的傳統。

4.人文地理的學科特征: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

5.拉采爾:(1844-1904)德國地理學家,他被認為是人文地理學的創始人,一方面他為人生地理學或人類地理學的比較系統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線。另一方面,他被認為是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納:(1859-1941)德國地理學家,是區域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地理學應著重于空間分布的研究,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核心,地理學研究的區域應是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有自然界中與人類活動相互影響的一切要素,與自然環境相互聯系的人文現象都是區域的特征。

7.施呂特爾:(1872-19520德國地理學家,是景觀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地理學者應首先著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過感官覺察到的事物,著眼于這種感覺—景觀的整體。

8.白蘭士:(1845-1918)法國地理學家,反對拉采爾的環境決定論思想,認為除環境的直接影響外,還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強調人類對外界環境的適應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

9.麥金德:(1861-1947)英國地理學家,他把地理學說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門學科,提出了“大陸腹地說”。麥金德第一個將全球作為整體來探討世界政治活動的規律性,開創了政治地理學的先河。

10.現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特征:

(1)理論與哲學方法論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斷革新。

(3)研究內容和方向的社會化、生態化和應用化趨向。

(4)學科的交叉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與基本理論

1.文化:廣義上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是一種社會現象以物質為基礎。具有歷史連續性、階級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區:文化區是指某種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體在空間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區: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系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

(2)功能文化區:以該文化特征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從而確定其分布區范圍的文化區。

(3)鄉土文化區:居住于某一地區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種共同的區域自我意識。

3.文化的擴散(文化的時間現象):

(1)擴展擴散:某種文化現象出現后,通過其居民,從該地向四周不斷地傳遞,其所占據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大。特點是空間上的相對聯系性。

a、接觸擴散:某種文化現象易于為接觸者所接受,幾乎接觸該文化現象的人,如同接觸到易于傳染的病菌一樣,就自然地接受了這種文化現象,從而實現了其擴散。

b、等級擴散:該文化現象的傳播,或接受該文化現象的人,在空間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種等級現象。

c、刺激擴散:某種文化現象受某種原因而無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將原文化現象做某種程度改變,使其得以在當地存在,得到傳播。

(2)遷移擴散:某種文化現象與擁有這種文化現象的人或集團緊密聯系,往往由于擁有這種文化的人、群體遷移到新的地方,遂將該文化傳播到該地。特點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間上不連續。

4.文化生態學: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統的組成、功能、結構、空間特征和時間動態,系統要素之間與系統內部發生的各種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機制。

5.文化整合:在一個文化系統內,各文化層次、各層次的文化特質在功能上形成協調。

6.文化景觀:亦稱人文景觀,是居住于該地的某文化集團為滿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上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產品。

7.環境決定論:原稱地理環境決定論,簡稱決定論,它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代表人物:拉采爾、森普爾和亨丁頓。

8.可能論:也稱或然論,它不是強調環境與人的決定性作用,而是注重與人對環境的適應與利用方面的選擇能力。代表人物:法國地理學家白蘭士和白呂納。

9.適應論:是英國地理學家p.m.羅克斯比提出的。他認為,人文地理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群對他們的自然環境的適應:二是居住在一定區域內人群及其和地理區域之間的關系。

10.生態論:是美國地理學家h.h.巴羅斯提出的。他在1927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稱,地理學為“人類生態學的科學”,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環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而在于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

11.環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學借心理學新的研究成果來分析人地關系的。他們認為,人與自然環境關系中的各種可能性進行選擇時不是任意的、隨機的和毫無規律的,而是有一定客觀規律可尋的。它是受一種思想意識的支配,這種思想意識就是環境感知。

12.文化決定論:在人地關系中出現一種人起著決定性作用的觀點。因為在這種人地關系中,人是通過文化在起作用,故稱之為文化決定論。

13.和諧論:在20世紀60年代,由于世界各國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農業發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雖然在各國的重視下,一定范圍內的問題得到解決,單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還是有所加重。為此,一些地理學家提出人地關系應當和諧的思想。這種思想即為人地關系中的和諧論。

14.湯恩比的“挑戰與應戰學說”:

(1)挑戰與應戰:環境向人類挑戰,人類起而應戰,經過長期艱苦的勞動,創造人類文明。

(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環境條件特別好,而是相反。五類逆境:困難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擊的刺激、壓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

(3)中庸之道:逆境與挑戰的對應關系是有限度的,超過其限度,其結果反而走向相反。

第3章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1.經驗主義方法論:其基礎是歸納法。有以下兩個特點:一,觀察是重點,通過調查及實地研究,進行經驗斷定,得出結論。二,強調綜合和歸納的作用。

2.實證主義方法論:它和邏輯實證主義有很大的聯系,而且它的引入有了很多的變化:一、發展了人文地理學的理論。二、在空間科學的理論框架內更多地彩了演繹邏輯。三、加強發人文地理學的科學化。但是又有著很深的不足:(1)經濟決定論的。趨向。(2)實證主義模型含有強烈的普遍性原理。(3)地理系統是開放我多變量系統,難以模擬實驗。

3.人本主義方法論:其以人為主體,重視人類行為的豐富意義和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中的非經濟成分。而且彌補了實證主義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點則在于它的唯心主義趨向,把客觀存在看作為人的心理構造,構成人的感應行為的基礎是客觀環境世界。

4.結構主義方法論:其對人文地理學的影響有兩點:(1)從結構的整體性去認識事物。(2)試圖超越地理因素尋求深層結構解釋人文現象。但是它還不完善,不系統,影響力小。

5.遙感技術:是指使用各種傳感器,從不同高度的平臺上收集、記錄來自地球表層各類地物的電磁波信息,再經加工處理獲得地物的圖像和數據信息,從而揭示地物特征的一種綜合性技術。

6.地理信息系統: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從而建立起來的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服務的計算機技術系統。

第4章人口、人種和民族

1.人口轉變:是指由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向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過渡。

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載量,是指地球及其各個部分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所可能容納和撫養的最多人口數量。

3.適度人口: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它實際是一種理想人口數量。

4.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人口在一定地區范圍的空間分布狀況。

5.人口遷移:是指人們出于某種目的,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改變其定居地的行為。

6.種族:即人種,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征的人群。

7.地理人種:把地理條件對體質、血型、免疫系統和遺傳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稱為地理人種。

8.種族主義:是指一種以種族差異決定人類社會歷史和文化發展的反科學理論。種族歧視是指壓迫種族的統治階級敵視、迫害和不平等地對待種族的行為。種族壓迫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其他種族實行掠奪和奴役的行為。

9.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群共同體,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個歷史范疇。

10.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第5章農業的起源和發展

1.傳統農業: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以自給自足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

2.敞田制:是指莊園內的農戶在各耕作區獲得耕種的長條份地,在作物收獲以后,各農戶均將自己耕作地段的籬柵或溝渠廢除,敞開供莊園內農戶共同放牧牲畜。

3.現代農業:又稱商品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

4.現代農業特點:(1)產品是提供給非農業人員所消費的;(2)多依靠機械和現代科技成果;

(3)使用機械、化肥、高產種子,單位面積產量高;(4)農場規模大;(5)與其他農業企業形成聯合體。

5.現代農業類型:(1)種植園:靠大量勞力,實行集約式生產,專門生產某一種經濟作物。如加勒比海諸島、美國東南部、南美東北部、中美、非洲和亞洲的一些沿海地區。(2)谷物農業:生產小麥、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和歐洲等。皮包農場(農場主只需帶個提包就可以進行其經營活動)、農業企業(大型的、高度機械化的商業農場);(3)牲畜育肥農業:種植業與飼養業相結合的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羅的海沿岸、巴西東南部;(4)乳品業:適應城市居民對乳制品的需求,專門生產流質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農業。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區、瑞士、法國等地大城市郊區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5)市場園藝業:為市場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產品的農業。(6)大牧場:規模大、雇用牧工、產品投向市場。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區。

6.農業景觀:是人作用于自然的綜合表現和積累。既包括農田景觀、農村聚落形式和建筑形式,還包括土地利用形式等。

7.觀光農業:(或稱休閑農業或旅游農業)是以農業形式為基礎,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交叉型產業。

第6章工業的出現與工業區位

1.產業結構:主要是指各類產業及其內部各部門的比例關系與相互聯系。

2.第三產業:是指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包括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全球保險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等。

3.第四產業:即以計算機和通訊設備行業為主體的信息產業。

5.第五產業:即以精神文化生產方式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產業。

6.文化產業: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

7.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環境中一切對人類社會物質生產有用的物質。

人文地理論文篇二

一、實習目的

1、認識考察區人文環境的特征

2、掌握認識人文環境的方法

3、檢驗課堂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4、了解考察區各種資源開發布局規劃、工業發展與布局規劃、城鄉發展與布局規劃

5、分析掌握考察區發展成為綜合性大城市的條件。

二、實習時間及地點安排

時間:20xx年12月20日-31日共12天

具體安排

(1)12月20號 青島港和海信信息工業園

(2)12月21號 青島啤酒二廠

(3)12月22號 青島重汽專用汽車公司

(4)12月23號 以諾達機械有限公司

(5)12月24號 青島市基督教堂

(6)12月25號 臺東商業街

三、實習內容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達到1.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0萬標準箱,居世界集裝箱大港萬噸,列全國大陸沿海港口品油發展到現在及倉庫中轉物流為一體的26個品種。油港區發展十分迅速,道,青島港原油吞吐量達到5522噸,進口原油量雄踞國內之首。至今,20萬噸級礦石碼頭已累計接卸礦石2.34億噸,直接為國家貢獻港建費16.5億元,相當于再造了22萬噸級的礦石碼頭,青島港成為了世界接卸礦石的目投資2.9億元。引進先進的數字化產品生產設備儀表、貼片線等;購置配套的國產設備;建設生產線。改造后海信集團工藝裝備可滿足數字化產品的生產要求,裝備水平可達國際先進水平。達產后新增銷售收入150億元,新增利稅15億元。

海信是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國家創新體系企業研發中心試點單位,中宣部、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宣部共同推舉的全國十大國企典型,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863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數字多媒體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海信在青島、深圳、順德、北美、歐洲等建有研發機構,初步確立全球研發體系。科學高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海信的技術創新工作始終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

目前,海信在南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地擁有生產基地,在全球設有15個海外分支機構,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海信的實習,我們了解到電子產品生產的大概過程,也大體了解了青島電子工業的發展狀況。幾代海信人勤奮創業、團結奮進,共同譜寫了企業發展壯大的瑰麗篇章。多年來,海信始終把技術當成企業的命脈,在穩健經營、不事張揚的企業文化導引下一步一個腳印的創造著輝煌。相信海信的未來會更輝煌。

人文地理論文篇三

摘要:準確的測量工作是實現設計目標的有力保證,地質工程測量技術設計對指導地質工程測量生產,提高地質工程測量作業隊伍的技術水平和作業員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論述地質工程測量技術中常見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地質工程;測量技術設計;方法

1、概述

地質工程測量技術設計的目的是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保證地質工程測量符合技術標準和用戶要求,并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因此,每個地質工程測量項目在作業前都必須進行技術設計。

地質工程測量技術設計的編制,對指導地質工程測量生產,提高地質工程測量作業隊伍的技術水平和作業員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在測量工作中,存在著不重視測量方案設計的現象。

有人以為測量沒有什么方案設計可言。

其實,測量工作不管工程的大小,測前方案設計都是非常必要的,它對提高工效、保障預期精度等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測前方案的設計雖然占用了一些時間,但對測量工程卻達到了整體把握的效果。

人文地理論文篇四

在廣州,有一座最具特色的標志建筑。每天晚上,它都散發出五彩繽紛的光彩,我站在陽臺上,遠遠眺望著它,那炫麗的光彩吸引著我上去探個究竟;每當我漫步在珠江邊,我都會駐足凝望著它。它,就是美麗花城的新地標性建筑,我神往的地方——廣州塔。

這座塔,是目前全球最高的電視觀光塔,總高度為600米,聳立在廣州新中軸線與珠江景觀交匯處,與第十六屆亞運會開閉幕場館隔江相望,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它的外身為銀灰色,呈圓形的漸變網結構,猶如美麗的嶺南少女回望珠江。由于纖纖細腰,人們稱之為“小蠻腰”。

一個周末的下午,爸爸高興地對我說:“我們去登廣州塔吧!”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懷著迫切激動的心情來到了神往已久的廣州塔。

我們是乘坐電梯參觀廣州塔的。當我跨進電梯,就被里面先進的設施吸引住了:光滑潔凈的鏡子,透明光亮的玻璃,連各個按鈕都別具一格。這些還只是開始,最讓我驚訝的是電梯的上升速度,一分半鐘不到的時間,我們就到了107層。在電梯運行中,通過玻璃,俯視廣州的美景,真是既讓人害怕又讓人驚奇。

走出電梯后,通過廣州塔上的玻璃,可看見許多縱橫交錯的鐵柱,這些大概就是從外面看到的網狀物體吧!再看看那光亮的地板,幾乎一塵不染,當人們看到這樣干凈的地板,怎么舍得弄臟它呢?頭頂上的燈也與我想象中的不同,除了少部分外,燈都是既小巧又美的,散發出淡淡幽光,使廣州塔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讓人流連忘返。

在107層走遍后,我們又來到目前開放的最高層——433。2米的第108層。這一層的結構設施與107層大有不同,全體呈黑色,每一處都值得去探索。站在塔里往下看,整個廣州市映入眼簾,每一棟建筑我都看得清清楚楚。高樓不再那么高了,行人來來往往,猶如蟻群,車水馬龍的馬路上擁擠的一切不再枯燥了。上面看到的,比在塔底看到的有趣多了。原來人類的想象力這么豐富,建造的建筑這么美輪美奐呀!我在這一層玩了很久都不愿離開。

這就是廣州塔——小蠻腰,你的存在給我們許多快樂。我為你驕傲,廣州為你驕傲,中國為你驕傲!

人文地理論文篇五

高中人文地理教學內容優化及整合論文

與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具有內容多而“散”、知識更新快、各章節間知識邏輯性較弱、案例的選擇隨機性較強等特點。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聯系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與整合,優化的主要方法是“增補”“糾偏”和“重組”。下面以人教版為例具體談談。

一、適當增補,掃除學習障礙

1.生產、生活中的常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受其原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的影響,當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與其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沒有聯系或聯系不大時,就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人文地理內容涉及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許多看來是“常識”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往往是生疏的,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補充。如不同農作物(或果樹)的生長習性,對生活在山區農村的學生來說可能是常識,對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學生來說就是陌生的。反之,關于城市功能分區,如開發區、大型超市、地鐵等對生活在大城市的學生來說是司空見慣的地理事物,對農村學生來說很可能是生疏的。2.對已經過時的內容。知識的更新速度快是人文地理內容的突出特點之一。人類的生產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化,應對這些舊有內容做適當的補充說明。在必修2中,教材把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放牧業作為大牧場放牧業的典型代表進行重點介紹。然而隨著商品經濟的沖擊,這里的大牧場放牧業已風光不再,大部分草原已被開墾為耕地以種植大豆,許多牧場名存實亡,但教材并未提到這些。此外,必修3第四章第一節的“活動”欄目,結合設置的問題,直接或間接從生產環節的聯系、地理條件、經濟與生態意義以及在全國的。推廣等幾方面介紹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但事實上,隨著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這里的基塘農業面積大幅減少,多轉為都市或工廠用地;基塘作物也由原來的桑樹、甘蔗改為花卉、蔬菜和水果。3.課標或高考有要求,但教材沒有體現的內容。目前高中地理教材有多種不同版本,它們雖然都是根據課標編寫的,但在內容選擇、難度及深度上有較大的差異。有的內容在課標中有明確的要求或在高考中經常出現,但教材中沒有體現,這些內容在教學中就應該做適當的補充或拓展。如課標要求:“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人教版教材卻沒有相應內容,應進行補充,如補充地域文化對城市區位選擇、城市空間的布局形態以及對城市建筑風格的影響。此外,區位的選擇與評價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內容,而教材中涉及的區位只有農業、工業、城市與交通,其他如航天基地、水電站(或太陽能電站、風力發電站)的區位等,課標中雖沒有明確要求,教材中也沒有體現,但經常出現在各種考試中,教學中應成立專題對這些知識進行適當拓展。

二、大膽糾偏,體現學科的科學性

高中地理教材是由多人共同編寫的,各單元的行文風格有比較大的差異,再加上教材的編寫和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在內容的選擇、知識的呈現方式方面有時會出現一些不科學、不嚴謹的情況,在教學中需要加以糾正。1.脫離現實的內容。必修3第二章第二節《森林的開發和保護》,在“閱讀”材料中以“西雙版納的雨林生態農業”為題,用圖文結合的形式介紹了“西雙版納地區人工多層熱帶經濟林”:“以橡膠為上層喬木樹種,下面種植茶樹、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在灌木層之下再種植藥材、草果等喜陰的地被植物。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充分利用光照,達到了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經濟效果。”可實際上,由于橡膠樹具有獨占性的特點,在橡膠林內其他植物是無法生存的,必須在教學中對原知識點加以糾正。2.錯誤或觀點片面的內容。(1)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中,教材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未作具體分析,而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負面影響卻用了很大的篇幅,相關插圖都是顯示負面影響的,如果教學中不做適當糾偏說明,就難免會使學生形成“城市化弊大于利”的錯誤認識。(2)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對“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類型分布的闡述是:“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這些國家有大面積的干旱、半干旱氣候區……”但實際上,阿根廷、新西蘭的大牧場放牧業卻主要分布在濕潤和半濕潤氣候區。(3)必修3第二章第二節談“關于流域綜合開發方向的決定因素”,教材一開始就點明“流域的自然背景決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這種說法缺乏科學依據。事實上,無論是河流的利用方式還是流域的開發方向,流域的自然背景只是為其提供了可能性,而實際上河流如何利用、流域的開發側重于哪些方面,則與人類自身的需求密切相關。美國田納西河流域早期與1933年以后開發方向和開發模式的不同其實就是一個否定教材觀點的例證。3.不嚴謹或不符合邏輯的內容。(1)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中的荒漠化定義是:“荒漠化就是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堿化。”該概念表述前后有不合理之處,因為石質荒漠化(也稱石漠化)在我國主要發生在濕潤地區(如云貴高原),而不僅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半濕潤地區。(2)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在闡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時,配有“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圖”,該圖給出了各種造成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精確比重,卻沒有顯示時間,這是不嚴謹的。因為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農墾、水資源利用不當等人為因素對荒漠化的影響程度是不斷變化的,不可能是一個固定值,教學時教師應向學生指出。(3)必修3第五章第二節在闡述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時,提到了“內部交易成本因素”,這與必修2中關于工業區位因素的闡述不一致,容易造成誤解。首先,“內部交易成本”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難以把握,如政府建立出口加工區,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和改善交通條件吸引外資,可以降低企業的內部交易成本,但按必修2中區位因素的分析,應將其歸為“政策”因素和“交通運輸”因素,也就是說,內部交易成本因素與政策、交通、市場、勞動力等因素的外延是有交叉的,是不宜并列的。

三、靈活重組,提高教學效果

1.前后聯系、融會貫通。高中人文地理內容中,一些內容有重復或有交叉,在教學中應該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優化、重組,可以節省教學時間,提高復習效率,而且有利于完善學生知識結構,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如下表:2.貼近生活、、重選案例。高中人文地理教材各章節的內容多以案例的方式呈現,學生需要掌握的并不是案例本身,而是案例所體現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各地生產、生活實際,重新選擇更貼近生活現實的案例。這樣既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又能夠充分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如必修3第三章第二節談“流域的綜合開發”,教材選擇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作為案例,如果是我國兩廣一帶的學校,就可以用紅水河流域的綜合開發來替代。此外,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人文地理的一些相關理論、觀點也會有發展和變化(如區位理論);同時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如我國的人口政策、土地利用政策、城市化方針等)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些在教學中都要予以關注。

人文地理論文篇六

人文地理論文怎么寫

【論文關鍵詞】:

人文地理學; 自然; 區域; 趨勢

【論文摘要】:

人文主義地理學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末,就是時歐美正涌動著人文主義思潮,它帶動了對邏輯實證主義知識體系進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論的出現,人文主義地理學就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討了人文地理學的含義與發展歷程,并對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1.人文地理學的含義[1]

人文地理學就是研究地表人文現象的分布、變化和發展的一門學科。人地關系就是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它與自然地理學被并列為地理學的兩大支柱。人文地理學包括的分支學科有經濟、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會、文化、政治、軍事、民族、行為、感應地理學等等。

2.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發端于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和拉采爾,當時稱為人類地理學。由于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代,法國地理學家韋達 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為人文地理學。他們的觀點成為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學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科學,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學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為因,人生為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系。

3.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就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就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就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就是人文地理學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征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征與趨勢;(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征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認識論。知識就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么?我們就是如何認識的?)(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么可以被認識)。(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于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學就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4.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并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游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游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旅游客源市場與游客行為、游客空間結構、旅游開發與規劃、旅游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游與持續發展、旅游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游地綜合個案研究、旅游資源分類和評價、旅游環境容量、國內旅游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4.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4]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就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后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就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務于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就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4.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后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5. 結束語

中國現代的人文地理學理論與方法論就是在戰爭后通過傳教士、外國學者和歸國留學生傳入中國的。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受前蘇聯自然科學體系的影響,人文地理學逐漸被經濟地理學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復興中國人文地理學。中國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間最廣闊的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社會經濟也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原有的社會制度、歷史遺存文化、社會結構形態等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國家的發展。中國需要發展人文地理學,而且中國也具備了人文地理學發展的肥沃土壤。

參考文獻

[1] 王興中,劉永剛.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進展與“文化轉向”以來的流派[j].人文地理,,(3).

[2] 林珍銘.二十一世紀人文地理學的教學優化和創新[j].內江科技,,(8).

[3] 楊志英.服務業地理學的理論與人文地理學方法論革新探討[j].人文地理,2006,(6).

[4] 趙建吉.試論人文地理學中的分析與綜合[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8).

人文地理論文篇七

人文地理學習方法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標是把握人類活動地域形態在空間的分布和演變的規律及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布置不同地域環境中的人類活動,從而達到人類活動對環境資源(區位條件)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并維持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協調,以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內容應該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環境條件是為人的活動提供可能的物質和空間基礎。同時,不同類型的人類活動之間,不同地域的人類活動之間必然存在聯系,包括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系。我們所追求的人--地協調既要包括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協調,還包括人類社會內部不同群體、不同地域為類活動之間的協調。當然廣義地說,環境條件是只既包括人類生存的外部條件,也包括作為人類社會局部群體甚至是人個活動的他人或他群活動的條件,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等。學習人文地理知識就是一個了解人類社會的過程。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人類活動的某些具體過程或內容,才會明白人類活動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條件或受到什么條件的影響。比如,不知道農業生產是什么,怎么會明白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呢?當然就更談不上什么樣的農業生產活動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歸納各種人類活動所受到的影響因素的基本共性進而建立一種解決這類問題的模式。例如: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條件分析就考慮四個因素就可以了:地形、氣候、水源、土地。

其次,我們要明白,人類活動與人自身的思維方式有關。而思維方式往往取決于人對客觀環境的認知程度。而這個又與人口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有關系。人類活動最合理的方式當然來自于高素質的人口對客觀規律的高層次的認識和相對完善的思考。因此,作為學科發展和解決問題就是向著最高層次最高要求去追求要達到的目標。當前人類的最高層次的追求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以就要求我們分析問題要全面而準確,要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最高目標去分析人類活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最后,我要提醒兩點:思考人文地理的時候,一要站在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二要知道這個世界存在地域差異和等級差異。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克服套用公式化的結論。例如餐館不能設在垃圾場附近;巴西遷都的原因要站在管理層針對國家均衡發展的高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原上氣候涼爽才遷都的;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必然要出現的現象,不能回避也不能抑制,只能面對。世界存在地域差異就是要我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去看待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而等級差異則包括城市中心地的等級、媒體的等級、行政管理的等級、社會群體的等級。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正確方法。

高中人文地理知識點

1、注意區別城市功能區(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與城市土地利用(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和工業用地),要根據題目的指向有針對性地回答。

2、高級住宅區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與低級住宅區背向、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緣。

3、根據市場最優的原則,商業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區,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區都是商業區。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區。

4、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不僅要考慮時間、運量或者運價,同時還要考慮是否具備相關的運輸條件--河流、鐵路、公路等。

5、注意交通運輸方式(鐵路、公路、航空、水運和管道)與交通運輸工具(火車、汽車、飛機、船舶和管道)的區別,要根據題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運輸線路,又是運輸工具。

6、水運包括河運和海運,雖然河運的地位在不斷下降,但海運的地位依然非常穩定。因此不能籠統地講水運地位在逐漸下降。

7、在分析交通運輸線的區位因素時。科學技術往往作為一個獨立于社會經濟條件之外的區位因素。

8、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呈“之”字形彎曲的山區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地區。一般的山區多通過開鑿隧道的方式修筑公路。

9、城市道路網的判斷一般根據該城市所在國家進行;歐洲的城市一般為環形放射式,我國的城市多為方格--環形--放射式。

10、發達國家出口的產品并非全部是工業產品,還包括小麥、羊毛、牛肉等少數農畜產品。此外,發達國家還常出口資本和技術。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